李飞爱看大戏的蔚县人

爱看大戏的蔚县人

文/李飞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打小起,印象当中除了过年,就让村里唱大戏红火了。孩童时,不懂的什么是戏,更不知道唱的什么戏。只知道一些穿着五彩缤纷衣裳的和抹着花脸的男女在戏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大概到了参加工作时候才知道了蔚县人爱看戏,特别是蔚县的农村人非常的爱看大戏。自己也是对“戏”才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有一样,一直也很是不解,蔚县归张家口管辖,属于河北省,但是这里的人们却爱听和爱唱的不是河北梆子,而是晋剧(山西梆子)。

为什么蔚县人爱看大戏,且爱听的是晋剧呢?

翻看到冯骥才先生的一篇关于写蔚县剪纸的《民间剪纸与民间戏曲的联袂》的文章后,才对蔚县人为什么爱听戏,爱看戏,且爱听,爱看的是晋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先生在其一文中简要的述说了戏曲表演在蔚县的渊源,以及蔚县是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的。

如果再深层次探究其原由,就属于历史文化范畴,在这里也就不做过多的文字阐述了。只从当下蔚县所能够看的到,听的到的一些表象情况作以简述。

来过蔚县的人,都知道,蔚县素有“八百村堡八百戏楼”之美誉。如果行走在蔚县大地上,你会发现,无论是山地丘陵,还是河流两岸,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雄浑的村堡。十里一堡、五里一庄、有村便有堡、见堡即是村,有村就有庙,有庙就有戏楼。蔚县的戏楼中最有名的要数代王城的三面观戏楼和宋家庄的穿心戏楼了。这些千姿百态的戏楼虽然大部分都已破损,但却昭示着昔日戏曲活动的繁荣和兴旺。不仅是戏楼多,蔚县的戏曲种类也不少,有蔚州秧歌、蔚州梆子腔、蔚州弦子腔、蔚州罗罗腔、蔚州道情、蔚州赛戏、蔚州耍孩儿、蔚州灯影戏、蔚州高跷戏等十余种。这可不是瞎说,这都是《蔚县志》中所记载的,有史可查的。尤其是“蔚县秧歌”,更是名誉全国。被郭沫若先生称为“百花丛中一点红”!

行走在蔚县的乡镇大街上,集市上,以及商业街中,你可以随处看到,听到那些上了年岁的站街的,做买卖的,干苦力的,不管是街摊上,还是店铺里,听的大多是晋剧,有的还不由自主的跟着哼上几句,甚至有的还陶醉在剧情当中。再进一步说,在蔚县老一辈人当中,随便找一个老人问一问,十有八九就能说出几出戏来(晋剧),什么《金水桥》、《打金枝》、《算粮》、《辕门斩子》、《铡美案》、《空城计》、《三娘教子》等剧目,也能说出剧目中的主要人物和剧中部分情节。如《三娘教子》中的主人公王春娥因早年丧夫,为抚养薛门之子,与儿子英哥之间发生的冲突,终经老仆人薛保善劝,母子重归于好的感人故事。《金水桥》中的秦叔宝之孙秦英在金水桥玩耍钓鱼,因事与詹太师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将其打死,引出的一波三折的皇家故事。还有《铡美案》里的包公的铁面无私的形象,以及陈世美的忘恩负义丑恶嘴脸。村里的庄户人都能娓娓道来,对于一个没有多少文化人的庄户人来说实属难得啊!尤其是《三娘教子》这出戏,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是多么好的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与爱的典型例子。就搁现在也是有生命力的,其教育意义也还存在。叫我看来这出戏与《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所提到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如出一辙,都是歌颂母爱的伟大。对我们当代的妈妈们也是有所教育与启迪作用的。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不论蔚县哪个村也能找出几个能唱几嗓子(晋剧)的人来。最为真实的是农闲时站街的老头,老太太总也不忘了聚在一起喊上两嗓子,过过戏瘾。

在蔚县人的生活中,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过大年,唱大戏”了。说到蔚县人唱戏的场合,那是多种多样:过年唱,赶庙会唱,婚丧嫁娶唱,开业庆典唱,开光开市唱等等都要唱。

这不是妄言,的确是蔚县乡村生活中的真实描述。这也很好的反映出蔚县人是多么的爱戏、爱看戏、更是迷戏了。爱看戏,爱听戏是蔚县老一辈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那些文化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老一辈蔚县人获取在精神上享受的重要途经。也是反映蔚县深厚文化底蕴的外在形式之一。这种爱听戏,爱看戏的文化传统以植根于每个人老一辈蔚县人心中,更是蔚县人五谷丰登后的喜悦心情的展现,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让我想起了孩童时在村里看大戏的场景,以至于回忆起后来上初中学过鲁迅先生写的《社戏》一文。同样是看戏,鲁迅先生把与同行小伙伴之间的看戏的始末写的妙趣横生,人物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无不让我们赞叹。写出了作者心目中的劳动人民的那种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格,更是对少年时候的快乐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童谣正是蔚县人爱看大戏的真实写照: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一首儿歌道出了农村唱大戏是一件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事。至今思忆起孩童时村里唱大戏的那些人和事,总是念念不忘。总觉得这也是蔚县人爱看大戏的最真实的一面,更是蔚县传统文化体现在看戏上的一个缩影。

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能够有较强的生命力,并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且被人们喜好。其内在缘由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换一种说法,其实唱大戏就就相当于乡镇赶集赶会了,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首先是人多,全村的男女老少就不用说了,还有远方的亲戚朋友,更有三里五村的乡亲们,向赶着趟似的聚拢到一起看大戏。可以说不大的戏台下全是人,可谓是摩肩接踵了。再是村里唱戏的消息一经传开,不胫而走,十里八村的小商小贩早有耳闻,没有开戏前就选好了地点,摆好了摊位,有卖日用百货的,卖服饰的,卖五金器具的,卖小孩玩具的,卖各种吃喝的,商品种类齐全,琳琅满目。儿时的小商贩,不像现在的买卖人,用电子喇叭,一直吆喝个不停。记忆中那时他们是不怎么吆喝的,因为戏场里的庄户人,根据个人的意愿是自会来买的。

最有意思的要数当年的推着小车和挑着担子的货郎了。上了年岁的人应该有所记忆。就和郭颂先生唱的《新货郎》一样:

打起鼓来敲起锣

推着小车来送货,

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

有文化学习的笔记本,

钢笔,铅笔,文具盒,

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

穿着个球鞋跑地快,打球赛跑不怕磨

秋衣秋裤后头垛,又可身来,又暖和

……

走街串巷,一手摇着拨浪鼓,身后总是跟着还挂着鼻涕的一群小孩子。在戏场子里这样的货郎更是少不了的。

一唱戏,带活了买卖人,发展了地方经济,更彰显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记忆中的村里唱大戏,一般是少说三五天,多则一星期。一天两场,上午九点到十二点,晚上七点到十点。看戏也得讲究先来后到,占个好位置,村里的那些勤快人,早早吃过饭就提着自家的小板凳,选上个好位置,放在那里。戏还没有开始,顺便悠闲的逛达商摊去了。外村来看戏的更是早早的,那年月,体面的骑个自行车,多数人靠的是步行。即使走上几十里路,也不愿意错过每一场戏。足见看大戏在蔚县人心目中的位置了!

记忆中的村里唱大戏,常是在过了正月十五以后。这个时候正是农村最为消闲的时候,过大年的忙乎劲也不再那么强了。上学的孩子们正享受着假期的快乐。闲了起来的庄户人,看似粗犷的外表中,也有其细腻的一面,心思着听听戏,看看戏。忙碌一年,期盼生活好点,大过年的,图个乐呵,愿望着今年心想事成!

记忆中的村里唱大戏,常听家里大人说,保不准谁家的后生,谁家的闺女,能成呢!小时候不怎么懂是怎么一回事。现如今想来,这也就是一种相亲方式,不过带有原始性。你想这村的大姑娘,那村的小伙子,在戏场里不经意的瞅一眼,瞟一下,搁那儿远远的望着,也许就相中了,私下里,找媒人一提亲,这样就开始处对象了。谁能不说这唱大戏也是相亲大会场呢!

记忆中的村里唱大戏,是各家亲朋好友相聚的好机会。各家都备足了好酒好菜,等着亲朋好友的到来。为了生计,一年到头也顾不上走个亲串个友。趁着唱大戏,聚一聚,唠一唠心里话,让亲情更浓,看大戏倒成了次要得了。再看大街上,戏场里外,爷爷奶奶领着孙子孙女,姥爷姥姥带着外甥外甥女,女婿随着闺女,儿子跟着儿媳妇,往来其中,互相说笑着,热闹着呢!

记忆中的村里唱大戏,最快乐的是小孩子们了。怀里抱的手里拿的是五颜六色的气球;会跑的手里拿着风车,还来回呼呼的转动;卖糖葫芦的推着个车子来回穿梭在戏场里,叫卖着,吆喝着,吸引着那些馋嘴的小孩子们的欢喜的目光,自然是少不了买上一串尝尝了。最能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要数“吹糖人”的了,熬着糖稀的小锅架在车子的后架上,锅中的糖稀冒着白气,一群小孩围着,吹糖人的趁着热呼,熟练的吹出了各式各样的形状,惟妙惟肖的各种小动物,孩子们拿在手里,个个欢蹦乱跳的,高兴的小嘴都合不拢了,嬉笑着!

记忆中的村里唱大戏,更是那些戏迷的天地了。戏台上的演员是唱、念、坐、打,戏台下的观众是全神贯注。有一出戏是晋剧名段《打金枝》,唱的是唐朝的汾阳王郭子仪,在寿辰之日,儿子与儿媳们纷纷前来拜寿,唯独其三子郭暧之妻李君蕊自恃为金枝玉叶、当朝公主,不去拜寿。郭暧(ài)在兄嫂面前丢了脸,怒气冲冲的回到府里与公主理论,一时失手打了公主。戏唱到这里,看台下的戏迷们个个瞪着眼睛,为郭暧(ài)捏着一把汗。看到《铡美案》中的包公怒铡驸马爷陈世这一段时,台下的戏迷们更是精神紧张,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还有晋剧《真假牡丹》,剧情唱的是扑朔迷离,晋剧《花打朝》剧情更是嬉笑怒骂,百看不厌。戏台下的观众们时而鼓掌,时而情绪低落,时而偷摸眼泪,时而哈哈大笑。但是戏的结局都是圆满的,剧中受苦的、受累的,也得到了好报,剧中使坏的也得到了正义的惩罚。

有了红红火火的蔚县唱大戏,也就有了老老少少爱看大戏的蔚县人。在这里,我们得提一个蔚县剪纸老艺人王老赏。王老赏在蔚县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一说到蔚县剪纸,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他老人家了。那他和看大戏有啥关系呢?我们翻阅蔚县早期的剪纸作品(窗花),会发现窗花作品中大多是脸谱,以及一些戏曲人物。而这些蔚县窗花里的戏曲人物多选自晋剧中老百姓较为喜闻乐见的剧目。如《打金枝》、《算粮登殿》、《卧虎令》、《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观点帅》等等。而王老赏剪纸老艺人的剪纸作品中戏剧人物和脸谱尤其见长。这显然就能看得出,王老赏本人也是一个爱听戏,爱看戏,且非常懂戏的戏迷了。其人还相当的熟知戏文,也熟悉戏中人物角色的身段姿态、戏中人物中服饰的式样、颜色和戏中人物的唱、念、坐、打的姿态。或许他本人也会唱戏,这里只是猜测而已。即使是现在,蔚县的那些知名剪纸艺人,无不对剪纸作品(窗花)中的戏剧人物的名字和故事的来龙去脉、末梢细节能够合盘托出,娓娓道来。从这也就能说明戏曲无疑就是蔚县窗花的主要题材了。后经过懂戏的蔚县剪纸艺人们的构思和再创造,把那些有趣的戏台上表演的戏剧人物形象搬到了庄户人家的炕头前的窗户上。使戏曲演出和剪纸艺术形成了联袂和贯通。有的蔚县剪纸艺人还把整出戏,经过创作、剪刻、点染在剪纸作品(窗花)上。使本来只有在戏台上才能够看到的戏曲人物形象,现在足不出户在自家窗户纸上的窗花中就能够亲眼目睹其形象。坐在自家炕上,就能完美的欣赏戏剧人物。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对戏曲在蔚县的极大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庄户人来说,每天在窗花上的戏曲人物的陪伴下,并在长年累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戏曲人物的爱好,也就产生了对戏曲的爱好。这种爱好更是植根于蔚县人的心底了,从而唤起了蔚县人对看大戏的喜爱之情。从这一点来看,也算的上是蔚县人爱看大戏的一点渊源吧!

时至今日,我们走进了新时代。国家实施了“戏曲进教材”,“戏曲进校园”,“戏曲下乡村”等等一系列措施,为的是能够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现如今,看戏的老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逐渐淡漠,再过若干年,看戏也就会成了回忆。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做为我们这一代人,如何拾起乡土文化,如何传承乡土文化,如何发展乡土文化,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思考!继承什么?发扬什么?更值得我们去深思!不要让这种乡土文化,从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丢了。接好这一棒,我们义不容辞,更是我们的责任之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