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历史,在现今的学科建设中是两个分属于不同门类的学科。然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是不分学科的,诸如神话与历史,在现实就往往混杂在一起,难以分清彼此。陕西、山西两地民间中流传的扶苏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有关秦太子扶苏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扶苏因为劝谏而被贬于上郡(今陕西绥德)一带监军。
陕西省绥德县的扶苏故事访谈张:雷老师,您好!当地有好几个地名比如“红泥湾”、“赤上沟”等都与这个故事有关。我以前听说过绥德也有扶苏墓。您可否大概介绍一下绥德扶苏墓的基本情况呢?雷星:可以,咱们现在所在的这座山叫疏属山。“疏属山”的命名很久远,《山海经》中所谓的“疏属山”指的就是这座山,这座山最高的地方据说就是扶苏墓。
张:当地有与扶苏相关的传说吗?雷星:有,我们这边有儿个地方的命名也与扶苏有关。相传绥德城南的“呜咽泉”是扶苏死的地方,当年扶苏接到秦始皇的赐死诏书后悲愤欲绝,便一头碰死在城东南下边的石崖上。这时,石崖缝里突然流出一股泉水来,咕咕作响,仿佛为他的不幸而呜咽不己。因此人们便把此泉叫“呜咽泉”。
张:有唱戏啊之类的活动进行纪念吗?雷星:一般也不举行什么活动,我们主要是把他当作历史人物来看待的。
张:现在有没有与扶苏相关的建筑呢?
雷星:有的,清康熙年间曾进行修缮。此后一九九五年陕西省文物局又进行了修缮。但是很可惜现在连牌位、塑像这些都没了,己经看不出祠堂的样子了。
张:非常感谢你的回答。山西省代县扶苏故事访谈问:各位好!你们来自哪里呢?
庞永厚:我们俩是赤上沟村的。问:你们村离附近的滤沱河有多远呢?李永平:我们村离县城十里地。庞顺顺:扶苏太子比较忠,那时候“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扶苏走到红泥湾一带自杀了。王莲:也叫“恨斯河”,就是恨李斯的意思。
庞永厚:我们这里还有儿个地名与扶苏有关,红泥湾取名红泥湾。
庞顺顺:抓了一把太子死的地方的泥上吃到肚子里。庞永厚:他们以为太子成了神人。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见神”,后边觉得“见神”叫着不顺,蒙恬、蒙毅迷路了,于是,这个地方就叫做“迷亡”,后来又叫做“蒙亡”,意思是蒙恬死亡在了这个地方。问:当地还有些什么传说呢?
庞永厚:关于扶苏太子的传说在当地很多,说法也很多。扶苏太子因为自身比较软弱,所以秦始皇派他到北方监军,让他锻炼一下。据说秦始皇是被人害死的,大概是赵高他们。如果不害死秦始皇的话,那么秦始皇肯定不会让害死扶苏的。秦始皇死后,人们在他的头发里找到一根钉子,这就是我们这儿人死后要剃头的来由,因为这样才可以找到他的死因。为啥扶苏死在赤上沟一带呢?因为当时蒙恬他们不让扶苏自杀,他们走到现在的红泥湾一带,扶苏想,面见皇帝是欺君之罪,不忠不孝。所以后来他觉得死也要死个明白,应该面见秦始皇。与其死,不如在这里死。在京死的话,自己死了,名誉也毁了。在这里死了之后,还可以落个忠孝的名声。
问:你们平时有什么与扶苏相关的活动吗?
庞永厚:有的。因为太子爱民如子,所以我们平时生活中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到太子庙去向太子祷告。特别是每年农历6月20日,不知道是太子的生日还是忌日,这一天我们一般会有庙会,对太子进行祭奠。问:你们这儿的庙会唱戏吗?庞永厚:唱。问:都唱些什么戏呢?这些戏与其它戏有什么区别呢?庞永厚:一般会唱比较郑重一些的戏,如晋剧、豫剧、北路梆子等;而耍猴、道情这些小戏不能唱,因为这是对太子的不尊重。我们也不唱《杀子报》、《斩子》这些戏,赤上沟就曾经有这么个教训,那次赤上沟唱了一次《杀子报》,戏还没唱完,一顿冰雹就打下来了。从此决定再不唱和“杀子”有关的戏。问:我看到你们这里有的太子庙里还有龙王等一些神,你们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庞永厚:有的。像龙王这样的,他只管下雨。而扶苏太子则神通广大,基本什么都管,像下雨啊,治病啊等……
祠堂与神庙归纳以上,在绥德县和代县的扶苏故事体系中,对扶苏进行祭祀的建筑空间有两种称呼:“扶苏祠”以及“扶苏庙”。绥德县既有扶苏祠,也有扶苏庙;而代县则只有“扶苏庙”或者“太子庙”等神庙类建筑。
祠堂,一般是供奉逝去的“人”(包括祖先、英雄等)的地方,“古代文献记载的祠堂与明代以后出现的祠堂,在皆为祭祀场所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含义又有所不同:古代的祠堂主要是指名人祠堂,明代以后的祠堂主要是指宗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总之可以概括的说,祠堂是供奉祖先或者先贤的地方。
神话历史“‘神话’,顾名思义,就有关神的故事”;而历史则是有关人的故事,是他(或她)的故事,这是我们现在对神话和历史的理解。这样,神话便被认为是非真实的虚构,而历史则是过去存在的事实。然而,神话有时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的解释)把神话所讲述的看成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寓言。而且还是神圣的历史。”
在秦晋两地的扶苏故事中,“神话”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它几个必然带有附会虚构的成分。各地却在考虑“扶苏自杀”这一基本史实的前提下演绎出了一些不同的故事传说。“他们的力量不断被拔高,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成为地方或行业的保护神。”在这种传说和灵验故事体系下,扶苏的形象也变得越来越高大了起来。
扶苏自杀的史实被各地演绎成了不同的神话故事,这些民间信仰中的神明都具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身上都带有封建社会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精神,“儒学通过对民间造神运动的影响,使民间神明身上体现了一些儒学伦理属性的品格,儒学渗透到民间信仰文化中。被展现在他们的面前,使他们耳熟能详,铭刻心中。”而在陕西、山西两地民间的扶苏故事体系中,扶苏首先也具有了“孝”这种封建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品格。而孝,“《礼记·坊记》:‘子云:孝以事君。’,即《左传·文公二年》所谓‘孝,礼之始也’,就是因为这种敬奉先祖的伦理原则,‘礼归本宗’,孝,也是原本作为‘正家’的礼教,而演化为‘定天下’的法则。通过孝道的提倡,来追求‘其政不严而治’的效用。”如汉代的“举孝廉”制度。此外,由于扶苏的个人特殊身份,他的孝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忠”。“中国传统心理中对天命的迷信,对等级制政体的无条件服从,对‘大一统’模式的盲口尊崇等等,千百年来长久地影响着生活。”由此,扶苏也就成了“忠、孝”的化身,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提倡下逐渐稳固了其“神灵”的地位。结语如果从命名学或者是接受美学“潜在对话者”的角度来考察扶苏故事,则可以看出故事发生地的每一个“地名”的命名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呜咽泉”这样的地名是为扶苏抱不平;“杀子河”、“王二沟(亡儿沟)”这样的地名则针对的是“始皇帝”,所以才有“杀子”、“亡儿”一类的说法。由此也可以推断,“呜咽泉”、“杀子河”、“王二沟”、“红泥湾”、“神涧”、“门王”等地名的命名应当与后世表彰“忠”、“孝”的儒家思想侣导者有关,很有可能他们就是故事的创作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