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呢钱呢何赛飞冲冠一怒,撕开了多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被抓了我也要讲。“

近日,《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在山西高平喜镇举办,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是其中的评委。

在其中一位演员的表演后,她在节目组现场的“冲冠一怒”,触痛了全网。

可以说,如果不是何赛飞的这番发言,可能很多人不会知道,原来有这样一个节目吧。

先一起来看看这个视频。

有人震撼,有人汗颜。

04:33

起因是在小组比赛中,晋剧演员张军波表演了一出《清风亭·舍子》,唱腔稳健,情绪处理细腻,底蕴丰厚,最终赢得了满堂彩。

在节目中,主持人讲述张军波对戏剧的热爱,还有生存的难以为继。真的全为爱发电。

有时高烧到39度,仍然坚持登台表演;

但因为在剧团一直都是临时工,迟迟无法转正,所以张军波每月到手的工资只有元;

为了养家糊口,演戏之余他还去跑网约车,送外卖;

最难以为继时,爱人半开玩笑地要和他离婚。

“我是真的很难受,因为我觉得像这么好的演员,我真的担心他们有一天因为生活和工作的不顺离开这个舞台。”而随后,何赛飞声泪俱下的一番话更是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你说为事业,为中国戏曲坚守,哪有这么多高尚的想法,他就是爱好,他喜欢,他从骨子里喜欢……“振兴戏曲真的不是喊的,他就是艺术家!大家都看到了,这出戏很难演,就这么一个人,叙述性的,带着情绪的,不是艺术家怎么能够把持住整个情绪?.....这样的艺术家不保护,不给予基本生存,给谁?”这个视频在网上火了。很多人开始重新认识何赛飞,在要不就戒掉情绪,要不就莫名其妙发疯的内娱,这样能正常说真话的人,已经零星不多了。而也有人真的开始,认真思考这背后的问题。

1.

对何赛飞的了解,是从90年代开始。

柳叶眉,杏儿眼,古典美人脸。

韵味十足,在越剧电影《五女拜寿》里,饰演翠云一角。

21岁,明艳动人而可爱。这也成为了她今后出演影视剧作品的敲门砖。

五年后,她又是《红楼梦》里的妙玉。

俏皮,娇嗔。和剧中的李勇勇,陶慧敏一起,构成别样风景。

到了90年代,她是第五代导演的心头好,出演了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李少红《红粉》,陈凯歌《风月》;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三姨太曾是戏班中的名旦,模样俊俏,恃宠娇纵,这个与高先生偷情最后被家法吊死在屋顶平台的女人,其实是片中最为悲剧的一个。每当她唱着“叹红颜薄命前生就……”从镜头前飘过时,都不免让人扼腕。谁来饰演这个反权势、反礼教的悲情女子?张艺谋曾大伤脑筋,直到他看到《红楼梦》里的妙玉。让越剧演员唱京剧,在外人来看何其容易,但对何赛飞而言,这实在有点儿班门弄斧。隔行如隔山,何赛飞提议能否让三姨太改唱越剧,被张艺谋坚决否决,因为故事发生地在北方,越剧在当地根本没有盛行。何赛飞便硬是把京剧“磕“了下来。无论做戏,还是做电影,靠的都是钻进去的决心。陈凯歌拍《风月》,演员几度换人,何赛飞却一直是饰演“张国荣”姐姐的不二人选。

还有年李安的《色戒》,何赛飞扮演麻将桌上的太太。

最著名的角色,大概是《大宅门》里的名妓杨九红。

颇具叛逆思想的旧时女子,一直不懈地努力洗去青楼留给她的影响,以求得“大宅门”对她的接纳,然而,命运弄人,她的心理变得异常扭曲无常。

特别是在剪孝服一场戏里,屈辱和不甘,爆发力让无数人折服。在拍这一段时,服化组跟何赛飞说,“衣服上有个角,到时候你找找,撕开就行。”何赛飞却先行入了戏。人真的失去理智的时候,哪还管找角?拿起来就咬。

何赛飞的很多角色,都是“姨太太”。

但同样一个角色,她能演出千万种滋味。

既有看尽红尘俗世的精明,又有风雅和清高,魅力都在回头一笑里。

“演员的工具就是身体,你再怎么虚情假意,也需要调动情绪。累得受不了时就想下次再不能这样了,可是,话说回来,哪部戏又离得开情绪呢?”

越剧的表演功力,让何赛飞的表演,是有底气的。

2.

在“骂”着如今的戏曲面临的问题时,何赛飞也谈到了自己对戏曲的爱。

去拍电影是因为:

那我也因为是团里面排不到戏

我才去拍电影电视的

所有戏曲我能去的我都去的

我不是不爱戏曲

除了电影演员,何赛飞更是越剧表演一级演员。

“越剧真是美,我心里也放不下。”

事实上,虽然一口气跑去了影视圈,但是何赛飞一直与越剧、戏曲保持着密切联系。与戏曲有关的综艺节目,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

戏不好排,收入也不高,但就如何何赛飞所说,都是为了爱在继续。

?????

也是因为爱,才明白有多难。

面对这样的现状,还能做些什么?

最近比较好的例子,应该是年的一部《八角亭迷雾》,利用昆曲来推进剧情。

主角是一个昆曲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心理扭曲的凶手。

但这样传播度广,也插入元素得宜的剧集,少之又少。

4.

戏曲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困境,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这样。

虽然平心而论,国家对文化振兴有政策扶持,也有资金投入,但往往到了执行层面,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现身说法,提到了评审团体垄断性结构的问题,揭开了戏剧界长期存在的“冰山”之一角:

“某市正牌歌舞剧团排的音乐歌舞剧,想申报国家项目,拿国家xx奖。于是就请该奖评委,某协会会长来做‘编剧’,天可怜见,整个都是舞蹈拼盘,一句台词没有。”

“做编剧给一次钱,当然不够,于是又邀请这会长的老婆来做服装设计......拖了大半年,给了一堆图片,看起来大概是八个人乱画的,还有从网上直接下载的图。”

最后全剧大约个造型,95个左右都是该网友完成的,但编剧夫人却轻轻松松地拿到了30万设计费,署名也是人家的。

该网友去找领导,领导答复:“他们拿30万能保证我们得xx奖,你设计做得再好有什么用?”

评审机构一家独大,绝对的话语权,让他们形成垄断,表演单位或个人为了获取相应的资质和奖项,便只能向其献出“投名状”,而很多优秀的人才不若此,也很难出头。此外,该网友还揭露了基层的问题,国家拨款后,“自己人组团把名额占了,拨款拿了,钱一分,随便演几场,鬼都不看,这事儿就结束了。“隔着岸的观众,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大概也和何赛飞老师说的,有点相同。当然,还有时代原因。如今,戏曲已然走过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属于亟待传承的艺术。戏曲该不该留存?当然要。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曾是街巷中的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被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但如今,社会的快节奏,似乎已不允许我们再细嚼慢咽。近些年来,为了振兴戏曲,各剧种纷纷行动起来。但从张军波的经历可以看到,在观众越来越少的今天,体制型信息不对称的今天,他们的生存越来越难。毕竟当生计都成了问题,自然很少有人愿意继续坚持下去。以及,任何一门戏曲都需要传承,没有传承,何来振兴?当年的何赛飞,因为无戏可拍,去拍摄电视剧,但二三十年过去了,她始终没有离开越剧。与其说记得传扬艺术,更多的,是仍然保有钻研的耐心。

何赛飞谈到当年演戏苦练京剧的往事,说现在的演员:“能唱就唱,不能唱、不愿唱、不想练的就找配音。“

看似选择变多,大家却似乎失了信念感。

如今,我们常常以结果为导向,却往往在这样的状况中,丢了结果,过程也散得七零八落,那出发的原因,大家都已忘记。

但再简单的道理不过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庆幸还有何赛飞,李保田这样的人,烟火虽微,但幸能尚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