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震撼江城评晋剧烂柯山

晋剧《烂柯山下》,是当代著名剧作家徐棻先生为晋剧和谢涛量身定做的,改编于传统古装戏《马前泼水》。此剧年一经排演登场,就长演不衰,15年来凡下乡演出,观众必点《烂柯山下》,而现在已移植于全国7个剧种在各地演出。上个月,谢涛率太原晋剧研究院《烂柯山下》剧组到武汉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一登台亮相,即“涛”声依旧,震撼江城,赢得观众和专家高度赞誉。其含金量和共鸣度超出了对谢涛以前的成名作和所有代表作的反响。

一出新剧的推出,首先要突出它的时代性。即使是对传统戏的改编,也必须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观照当代观众的审美。徐棻先生把《马前泼水》改编为《烂柯山下》,正是遵循了守正创新的原则,既沿袭了原版故事中“覆水难收”的内核理念,又创新了故事细节、情节层次,用当代审美价值观重塑历史题材人物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脉搏。既尊重传统戏曲的规律、逻辑和程式,又突出了不同剧种的特色呈现和不同角色的风格发挥。在晋剧《烂柯山下》中,谢涛扮演的朱买臣,不仅把晋剧生角的板式演唱得荡气回肠,而且把髯口功等程式发挥得淋漓尽致。魏建琴扮演的崔巧凤,由于剧种角色年龄跨度大、剧情复杂,所以行当跨度也从小花旦、泼辣旦、闺门旦一直演到正旦的青衣。一场戏下来,不仅体现了魏建琴戏曲的深厚功底,而且也展示了一级演员的光艳风采。本剧的守正,还体现在一桌两椅等道具舞美的简洁、写意和留白的戏剧特点。而思想性、价值观,以及人生世事来回想的家庭婚姻观,则是徐棻先生对晋剧《烂柯山下》的创新。看完晋剧《烂柯山下》,让观众聊以自慰的是,着实看了一场好戏,看了一场过瘾的戏曲,最重要的是看了一场原汁原味、又新意迭出的山西中路梆子。

一出戏的成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主题思想。《烂柯山下》之所以改编成功,就在于它挣脱了传统道德对文化的绑架。人性的觉悟、思想的忏悔和理性的回归成为守正创新的突出表现,因而使作品更具丰富的文学性和感人的诗意。本来,崔巧凤也是一个崇尚自由、追求爱情的时尚女子,也是一个勤劳善良、营构恩爱的贤妻良母,怎耐得“过了一个三,又过了一个三,怎样熬过下一个三?”“熬得崔氏眼角皱,熬得崔氏鬓有斑,熬掉青春好岁月,熬掉锦绣好华年”,加上酒精作怪,她又逼着朱买臣写休书,这就惹下大麻烦了。逼走朱买臣又成就了朱买臣,但也给朱买臣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痛。等酒醒之后,崔巧凤后悔莫及,但仍然坚守着共同生活了七年的茅庐小院,渔猎拾樵,依旧打理着书房菜园。两年之后,朱买臣任职称臣,衣锦还乡,打马赶路碰见拦路的崔巧凤,离人相遇,气不打一处来,“那时节她只有鄙视白眼,那时节她只有冷语恶言,逼写休书情义断,害我流落大路边,一介书生如乞丐,失去尊严失家园”,于是,演绎了马前泼水。但是,当朱买臣赶回他原来的家,“推柴门,进房院,青菜两畦入眼帘……急走入室细查看,一切皆似两年前。”于是,朱买臣“转眼之间心绪变,惆怅塞满胸臆间”,“凤冠霞帔不与她穿与谁穿”。但是,崔巧凤因悔恨和羞辱,已跳河自尽,覆水真的难以回收。晋剧《烂柯山下》的高明之处,就是旧瓶装新酒,崔巧凤酒后的悔过和朱买臣回家后的感受,升华了本剧的主题。这便奠定了《烂柯山下》区别于《马前泼水》,也使《烂柯山下》的情感更加复杂,人物更加真实,主题更加深刻。

一出戏的耐看不耐看,观众说了算。观众欢迎的戏必然是台上和台下心灵能沟通,戏里和戏外情感同起伏,演绎和现实中的人物能相互比照。《烂柯山下》就是这样一出戏。每一个人物,似乎都生活在观众的周围;每一个情节,观众似乎都经历过。特别是朱买臣和崔巧凤,就像观众家庭里的夫与妻,天天为油盐酱醋茶而奔波,时时为功名利禄而辛劳。如果,你认真看了晋剧《烂柯山下》,那么,你就会顿悟,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夫妻双方如果能坚守、能忍耐,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家庭发生什么矛盾,夫妻双方如果能互相谅解、互相包容,就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夫妻本是涸辙鱼,相濡以沫度永年。这就是晋剧《烂柯山下》的创新标高、文化价值和艺术魔力,因而,它具有广泛的观众和市场。

晋剧《烂柯山下》的耐看,其中表现了编剧在看似古典的情感抒发中,被赋予了极其现代的人文观照,并契入人的灵魂和意志,挖掘出人性的苦涩和悲凉,寄寓了更多意义的生命悲悯,让古典形式盛放出现代的灵魂,成就了戏曲与时代人生的交相辉映。同时,剧作流利清新而雅俗兼备的曲词诗韵,意蕴深远而节奏鲜明的念白对话,以及谋篇布局中写意般的留白,也都成为谢涛等优秀演员尽情发挥、极致渲染的重要平台。在剧中,谢涛完全按照晋剧须生的袍带套路,凭借唱白和身段来剖析人物的心念悸动,塑造人物心酸痛苦的人生况味。在五百字的大段念白里,谢涛用戏曲音乐的节奏,赋予了这段独白的起承转合。尤其是最后一场大段的唱腔,充分调动着晋剧板式变化造成的情感渲染效果。大段的唱腔里,交织着朱买臣与崔巧凤两个人的形象变化。无论是念白或唱腔都被谢涛精心演绎成朱买臣独特情境下的忏悔诗和述情文。这是一位艺术家走向艺术高峰的重要标志。也是戏包人、人包戏的戏曲创作规律的双向经典。所以,晋剧《烂柯山下》能唱响、能走红势必成为必然。

一部艺术作品能惊世骇俗、震撼人心,不是创作者主观臆想就能达到的。它不仅要有专家的认可,更主要的还是要靠市场的检验。而市场的检验,也不是靠广告宣传、潮流裹挟,而是要适合受众的时代审美、世俗需求、家风救赎和人性渴望。鉴于此,晋剧《烂柯山下》当是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好戏,因为它有广泛的观众需求和心里满足。(吴国荣)

来源:山西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