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在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4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第二天,第30届梅花奖获奖演员暨第24届曹禺剧本奖获奖作家座谈会在南京举行。本次座谈会以“感恩人民服务人民”的主题,本次15位获奖演员、5位获奖编剧及评委专家在会上围绕戏剧与人民的关系、当代戏剧如何守正创新、演员编剧的责任与担当等问题进行交流。
扎根人民,舞台上把酸甜苦辣还给观众
“感恩人民服务人民”,凭借话剧《人间烟火》摘得本届梅花奖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涂松岩对这个主题感同身受。如何把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在接到剧本后,国家话剧院组织集体前往北京一片改造的棚户区采风。“接待我们的是一个30多岁的一个女党员干部,雷厉风行,上来没有任何客套话,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棚户区旁边小学的顶部,能够俯瞰到整个棚户区的状态,边看边说已经拆迁了多少,还剩多少,剩下的是还有几户,为什么,将在什么时候改造完。”
夏天炎热,指挥部的工作条件很艰苦。“她说没什么,我们几乎很少在这儿待着,基本上在棚户区跟老百姓在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我感触很深,这就是我要在舞台上展现的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的形象。”涂松岩分享了演出前的准备和灵感来源,并希望自己塑造的角色要抓到生活原型中的精髓,让观众在身边找到原型。“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这是话剧《人间烟火》中让他难忘的一句台词,演员本身也是百姓,演剧要从人民和基层做起,找到艺术的根源。
“我们为人民服务,拿什么服务?就拿戏,什么戏?好看的戏、有意思的戏。”年过七旬的一级编剧、中国剧协会会员吴傲君,本次凭借花鼓戏《蔡坤山耕田》获得本届曹禺剧本奖,他在座谈会上坦言,剧本的灵感源于小时候看过的与蔡坤山有关的戏,“我想写戏就是把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心里话编到我们的戏里,再拿给老百姓看,这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扎根人民的创作,人民的认可是最重要的,吴傲君阐释了自己对于“好戏”的理解:我们不能保证观众进剧场,但是我们必须保证进到剧场,不要让观众走,要看完戏还不想走,那就是好戏。
来自南京市越剧团的李晓旭作为演员,分享了扎根人民的故事。在越剧团排演现代越剧《上邻下舍》时,她和团队曾到南京市淮海路社区体验生活。“我们体验老城区改造中的装电梯工作,在那边体验了十几天。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四条腿两条腿的,这个城市的毛细血管们社区工作者无一不管,真的很辛苦,但是他们很快乐。”凭借越剧《凤凰台》摘得本届梅花奖的李晓旭,正是由此体验到了人在做自己喜爱的事业时,人的状态与表现。“人为人付出的时候,是有大爱的、有光芒的,影响到我在舞台上展现人物角色。”
疫情也让戏剧工作者重新思考戏剧和观众的关系。本届以话剧《家客》,获得曹禺剧本奖的一级编剧、艺术学博士、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表示,疫情让他思考,观众为什么会走进剧场?当下时代变迁,有很多可以写的题材,我们应该写什么?“观众走进剧场是渴望精神的交流和灵魂的对话,作为我们创作者来说,我们最根本的是要真诚,艺术本身是客观的,容不得一点虚伪,也无需不是很真诚的褒贬。”他认为,戏剧在整个社会的立体状态当中,处于相对边缘的状态。“边缘状态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打量这个社会,我们会有更多的东西,跟我们的观众之间有更真诚的交流。”
立足观众,作吸引年轻人的主旋律创作
“离了团队,离了观众,我们是鱼水关系,你一身的功夫,没有班子,没有观众给你叫好,你什么都不是,我特别尊重观众对我们的爱。”本届中国戏剧奖评委、中国剧协副主席,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书记、院长,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谢涛,作为前辈,在座谈会上以自己的经历,叮嘱演员们永远不能离开观众。“我们得奖以后,千万不要放弃我们的舞台。”
除了本行业务讨论外,“观众”是本次会上出现最高频率的词汇之一。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成为观众,在生活中感受戏剧的魅力。本次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24届曹禺剧本奖在南京成功举办,是南京文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联主席陈勇在现场表示,梅花盛开之际,南京市策划组织了南京市越剧团、京剧团开展了“梅绽金陵”戏剧演出,让市民在赏花的同时,感受戏剧的魅力,联合了江苏大剧院、保利大剧院、紫金大剧院推出了“梅绽金陵礼赞百年”的戏剧。通过政府补贴,鼓励更多的市民走进剧场。还推出“戏剧漂流大晒”,邀请梅花奖获得者和戏剧爱好者一起交流,给广大戏剧爱好者提供展演的平台。
“昨天在获奖感言中我谈到曹禺先生有一句话一直影响了我:‘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作家的那个极其亲切又极其真实,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这个答复就是他要写的剧本。”一级编剧、原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话剧协会常务理事王宝社,在座谈会现场分享了他对戏剧的认识,一个作家面对着“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考验作家对题材的发掘,同时把自己当成工匠和手艺人一样不断地磨炼自身技巧,两点是相辅相成。“戏不好看了,尤其是年轻人不爱看了。仿佛主旋律题材就不是给年轻人看的,这个我特别不服。”十年前,他陪着当过八路军的父亲,前往三湾、井冈山参观。此后他成为了一名“三湾历史的发烧友”,不断搜集材料,最后写成话剧《三湾·那一夜》,荣膺本届曹禺剧本奖。
王宝社要求自己打造一部主要面对年轻人的红色题材话剧,“这么精彩的历史如果没写好,是我的责任”。他曾来到大学和中学的学生剧社调查,听学生们对于这个故事怎么看。“我知道了怎么使用这个戏的技巧,尤其是我们写主旋律的话剧,要不断和观众交流。”《三湾·那一夜》上映几场后,一票难求,年轻看完不愿意离开。
喻荣军也坦言,比起欢呼,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