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入选省级非遗,到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再到获得国家级奖项,11年的时间里,平定武迓鼓的传承发展没有停止脚步。图为平定武迓鼓表演现场。
11月28日,电影《铁血阳泉》首映礼在阳泉举行。影片以艺术的形式讲述阳泉建市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发生的故事。以这部电影首映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座城市”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11月24日,大型纪录片《三矿》在阳泉首映。用影像语言展示真实的煤炭工业,实景呈现并讲述阳泉百年老矿的兴衰故事……纪录片留下了煤矿工业厚重而珍贵的文化记忆。
10月18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文亮因其在传承和发展中国陶瓷事业中所作出的贡献,被授予“中国陶瓷技艺创新贡献奖”。
今年年初,改编自阳泉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电影《流浪地球》,一经上映,就成为年春节档期电影票房冠军。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
……
从侧重展示“本土味道”到加入“新鲜血液”,从“传统手艺”到加入“创意元素”,从“满园春色”到插上“文化+”翅膀,阳泉文化发展蓬勃强劲、活力四射。这其中,文化与数字、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创意、文化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融合,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阳泉文化锦绣画卷徐徐展开,生动呈现。
A“本土味道”加入“新鲜血液”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太行山山城阳泉独特的历史文化。
在阳泉,既保留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刻花瓷制作工艺、平定砂货制作工艺,也流传着轻便灵活的说唱艺术阳泉评说和集说、唱、舞、打于一体的平定武迓鼓……
在阳泉,既能看到形式多样的传统竞技与杂技,如武术社火、牛斗虎等,也能看到盛传全市的民俗表演,如平定风秧歌、跑马排等……这些都是非遗文化留给山城的宝贵财富,更是铸就这座城市灵魂的一个“主角”。
这些“主角”,都是阳泉深厚悠久历史孕育出的“本土味道”。这些“本土味道”中有枣烟、大梁丁裹着泥土的文物,诉说着旧石器时代祖先们勤劳的足迹;有身着银服的仇犹军骑着战马,曾驰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令人回忆着历史卷起的尘埃;有军事争雄所筑的平潭古城、救孤藏孤的藏山古祠、享誉中外的三晋雄关娘子关要塞……崇文尚义的文化根脉为阳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这些“本土味道”不是一成不变。
平定武迓鼓是一种边击乐边舞蹈演阵的民间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武迓鼓由多人组成,按行进套路耍回、进行阵法表演,其队伍可根据剧目情节要求、演员与乐器进行相应的编排。
从年入选省级非遗,到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再到获得国家级奖项,11年的时间里,平定武迓鼓的传承发展没有停止脚步。今年5月23日,平定武迓鼓《保卫娘子关》荣登全国第18届群星奖音乐类作品榜首。相比之前较为传统的作品,《保卫娘子关》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演奏、铺面等,使用了“三连音”这种节奏形式,以此来表现战争的惨烈,而到了下一个场景时,又变成了“直线形”的表现手法,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此外,在服装、道具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突破。全国第18届群星奖评委组组长熊纬称其“手法新颖,主题鲜明,具有当代审美和创新意识,作品振奋人心,恢宏大气,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艺术创作有高度,策划创意有个性,拟人化的表演很别致,扣人心弦。”
阳泉评说起源于平定,发展在阳泉,是以阳泉方言为基调,运用阳泉方言特有的韵律和不规则的节奏,采用长短句式,从让百姓感觉亲切的小故事取材,以及选取一些带有哲理的小作品进行演说,说中有评,评中有说,一人多角,风趣幽默。这种演说形式在我省非常具有代表性。年11月,阳泉评说入选山西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申报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阳泉评说如何传承与发展,是摆在几代传承人面前的课题。今年5月9日,在阳泉举行的阳泉评说传承人收徒拜师仪式上,阳泉评说第三代传承人何风亭、郑亚克正式将贾晓云、武燕霞、张玉英、李岳峰、黄建军、梁冰苧儿6人收到门下,至此,阳泉评说第四代传承人约有20多人。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截至目前,阳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项、省级名录项目31项、市级名录项目项、县级名录项目余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
B“传统手艺”加入“创意元素”
年省第三届文博会之后,阳泉就一直在酝酿自己的“文博会”。继年阳泉首届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会成功举办后,今年7月12日,第二届阳泉文化产业博览会如约而至,展示阳泉文化产业最新成就的窗口和平台再一次“开启”。
年3月,郊区女企业家协会秘书长赵丽娜在多方支持下,注册了“蕙生福”商标,并注资成立山西蕙生福贸易有限公司;4月,她到郊区各个乡镇收购妇女手工文化产品;5月,“蕙生福”手工坊正式开张了。“蕙生福”手工坊成立后,赵丽娜将原来郊区各乡镇零散的妇女手工作品统一售卖,将皇历包、腰带、肚兜、鞋垫、手绢组合成婚嫁专属“五福临门”,将肚兜、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皇历包整合为“满月礼”套盒。在阳泉市第二届文博会上,山西蕙生福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丽娜将今年二青会吉祥物“青青”作为素材,特地组织制作了带有“青青”元素的刺绣胸牌、商务款笔记本、女款凉帽等产品,在传统手工艺产品中突出了创意元素。
今年6月11日,在“面塑承文化、指尖传非遗”大型彩色面塑艺术精品展上,一组彩面塑与葫芦“融为一体”的作品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这个作品的创作中,阳泉彩色面塑传承人付海云选择了《西游记》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四个故事——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师徒遇阻通天河作为选题,进行面塑制作。与众不同的是,她将这些场景放置于葫芦之中,属于微塑艺术。她说:“这是一个新的创意。葫芦在本地人印象中有吉祥的寓意。我在葫芦上面打孔,装上小灯,再将做好的面塑作品放置固定于掏空的葫芦肚中,通电后,灯光照下来,作品更显得精致好看。”
创意无处不在。年10月12日,由阳泉团市委、市妇联、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年阳泉市“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落下帷幕,梁盛萍剪纸艺术工作室推送的盘合剪纸研发及其婚俗衍生品文创规划项目,获得了一等奖。
“打造文创产品要做好长期的产品结构布局和规划,通过方法升级、能力升级、服务升级等,在消化和积累的过程中出精品……”今年4月,中共阳泉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相关人员南下“取经”,学习观摩江苏省南京市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大家在发展文创产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在创新创意领域,阳泉从反映本地非遗文化入手,编创的晋剧《泥火情》,经过3年反复修改,年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阳泉市戏剧界13位知名专家研讨论证,列入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同年在太原首演,并在全市巡演,演出获得了成功。
一个个创意的产生,一件件文创产品的诞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碰撞出的火花,是一段段尘封的“阳泉故事”,更凝结着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设计能力。近年来,阳泉通过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从非遗中吸取“养分”,从历史中获得“灵感”,再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触碰更多人对文创“渴望”的神经。同时,把那些有形有神、内外兼修的文创产品带回家,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封在记忆中的非遗、传在民间的手艺、陈列在柜子上的“瓶瓶罐罐”具有了新的生机。
C“在场参与”走向“在线互动”
说起阳泉文化,一定要提到砂器和刻花瓷。
年,平定砂器与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两项技艺的入选无疑为众多传统手艺人带去了更多的信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壮大,阳泉有了市文化精品展示馆、煤雕博物馆、刻花瓷文化园、平定砂器博物馆、平定刻花瓷非遗博物馆……渐渐地,专业的展示平台陆续建设并向公众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非遗宣传活动日……各类的非遗展演、非遗体验、手工艺比赛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现场观赏、体验、互动,令阳泉境内几近失传的众多传统技艺焕发新貌,一步步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
适应互联网的普及应用,阳泉一部分非遗传承人不光在技艺上下功夫搞研发,还借着各种网络平台,当起了主播,在推荐产品或作品的基础上,在成为传承者之后变成了文化传播者。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宏亮利用互联网,在快手软件上当起了“主播”,累计发表视频作品件,粉丝数达2.8万。实现从“在场”到“在线”的转变。
不仅仅是砂器,省级非遗“跑马排”民俗活动进行中、英文全球直播……下董寨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继在央视《记录乡愁》节目中“露脸”之后,又从国内走向了国际。一直以雄关秀水而闻名遐迩的娘子关镇,不断寻求突破,增加了冰雪世界和3D激光秀等新元素,引起了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