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清代杨家将小说曲艺和戏剧

白癜风治疗价格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有清一代,“杨家将”故事大致是沿着三条道路继续向前发展的。这就是(一)宋、金,元、明时代留传下来的曲艺、戏剧中的故事,(二)“杨家将”长篇小说所提供的故事,和(三)文人和艺人们以史实或以上述两类故事为基础创作的新故事。当然,这三种故事之间又是交相影响的。为叙述方便起见,按照它们所取的文艺形式,可以归为小说、曲艺、戏剧三类。(一)关于“杨家将”的小说自明代的《杨家府》特别是《南北宋传》的后半部改编而成的《杨家将演义》出现之后,仿作蜂起,至清代,至少又有《北宋金枪全传》、《杨家府》、《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闽十八峒》、《两狼山》五种。其中,《杨家府》可能是明代《杨家府》的改编本,其余的皆为新编。《北宋金枪全传》又名《北宋金枪倒马传》,十卷,五十回,存世者有道光癸未(三年)博古堂刊本。系增饰《北宋志传》(即《南北宋志传》后部)的某些故事而成。此书是评书艺人的作品。《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系敷演“杨门女将”的故事,为坊刻小本,当也是艺人作品。《平闽十八峒》,存世者为光绪十一年刊本,无名氏作。演杨文广与“闽”王蓝凤高斗争的故事。“闽”是川黔之交,赤水以西的一个古部落的名字,因为是罗罗族的一支,所以也叫罗闽。这个部落的贵族累世与播州杨氏为仇,杨贵迁有孙曰杨文广(与延昭之子杨文广非一人)曾与它们进行过激烈战斗,事见宋濂《杨氏家传》。这本小说当是以此事作影子写成的。《两狼山》,演杨业兵败陈家谷狼牙村事。作者不悉为谁,解放后上海有改编本出版。除去这些专述杨家将的小说而外,还有虽非“杨家将”但与“杨家将”有关的一些小说,如《说呼全传》,《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万花楼》、《说岳全传》。《说呼全传》存世者为乾隆四十四年金阊书业堂刊本。全书十二卷,四十回,演呼延赞、呼延必显、呼延庆祖孙父子及杨家将事。不著撰人,当是润饰评书艺人脚本而成。《五虎平西》全名《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全名《五虎平南后传》。前传十四卷一百廿回,后传四十二回,共为一百六十二回,总名也称《狄青演传》。存世者以嘉庆六年刊本为早。叙狄青、杨文广等攻伐西夏和平定侬智高叛乱事,也是评书脚本。《万花楼》也称《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演传》。是李雨堂润饰评书脚本而成,全书共十四卷,六十八回。解放后有修订本出版。《说岳全传》的作者为钱彩。此书是他据明代小说《大宋中兴演义中兴英烈传》写成。主要叙述岳飞的事,其中涉及杨家将事(如岳飞部将杨再兴,书中称之为杨业后人)。此书,解放后有改编本出版。(二)“杨家将”曲艺“杨家将”是属于“金戈铁马”型的战争故事,演唱和演说这种故事,需要有沉雄的音调。因此,在后代曲艺中,演讲此种故事的,以北方的鼓书和评书最有名。评书的脚本多已编集润饰成为前述小说,鼓书唱本也多流行于世。赵景深先生就手存几十种鼓书书目开列,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大小段子为最多,计有:《捹牛阵》、《天门阵》、《金枪传两狼山小祭主》、《大破洪州》、《杨七郎打擂》,《杨文广征西》,《杨文广征南》、《十二寡妇征西》、《杨家将》、《八虎闯幽州》、《杨金花夺印》等十一种。(见《鼓词选》序)沈阳市文联所编《鼓词汇编》统计,东北大鼓小段的杨家将故事,也有《杨八姐游春》、《兵困甘州城》、《碰碑》、《杨八郎探母》等多种。演唱杨家将故事的曲艺,最负盛名的是“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是乾隆时代在弦子书和木板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原称“梅花调”,因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为大鼓,也叫“梅花大鼓”。这种曲艺发祥于河间,所以又称“河间大鼓”。嘉庆道光间传入天津后,天津人称河间所濒之子牙河曰“西河”,这种曲艺由之也获“西河大鼓”的名号。这种鼓书著名于世的艺人很多,他们擅长表演古代战争和英雄故事,其节目中杨家将故事尤多。据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年初步统计,清代即已流行的“杨家将”节目,即有长、中,短篇廿三部:《南北宋》(长)《金沙滩》(短)《南北和》(中)《呼杨合兵》(中)《十二寡妇征西》(中)《南北战》(中)《破洪州》(短)《五虎平西》(长)《五虎平南》(长)《反延安》(短)《六郎探母》(短)《七郎打擂》(短)《杨宗英》(中)《杨宗英下山》(短)《两狼山》(中)《杨金花夺印》(短)《天门阵》(短)《穆柯砦》(短)《穆桂英接印》(短)《一门忠烈》(中)《杨门女将》(中)《杨八姐游春》(短)《杨家报仇》(中)。这些段子,绝大部分是连续几天、几十天才能说完的。此外还有几个月、半年才说得完的《全部杨家将》,它与《全部呼家将》一起,被这一派艺人称作是“看家老本”,号为“千年不逊的呼杨将”。(见河北省文化局编《西河大鼓流派座谈会资料汇编》)在南方和北方繁多的曲艺品种中,还有不少演述杨家将故事的节目,如江南“乱弹”即有《七郎阴送》(见姚燮《今乐考证》戏之始篇)。因为手头没有材料,即不胪列。(三)“杨家将”戏剧清代的“杨家将”剧目,由于继承了两宋以来的戏剧遗产,吸收了小说、曲艺、史传、方志等提供的素材(自然,戏剧也为曲艺、小说提供了大量题材),多得更是不可胜数。清代最有影响的剧种是京戏。京剧是以“二黄”为基础发展成的全国性剧种。“二黄”最初产生于湖北民间,后又吸收了长江南北各种形式的地方戏而形成的一种剧种,所以也称“湖广调”。它渐次排挤“温文尔雅”的昆曲,成为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清廷采取这种民间艺术,以之为中心,又吸收其他地方戏,而创为全国性的剧种——京剧。据中国戏剧研究院所编《京剧剧目初探》及民国初年王大错所编《戏考》(剧本集)所载,有关。杨家将”的剧目,即达四十三种。这就是:《清官册》(也名《审潘洪》、《霞谷县》、《升官图》、《提寇阴审》)《雁门摘印》(也名《拿潘洪》、《永平安》)《黑松林》(也名《红旗山》)《五台山》(也名《五台会兄》)《神火将军》(也名《收孟良》)《孟良盗马》(也名《翠黛山)》《三岔口》(也名《焦赞发配》、《沙门岛》)《寇准背靴》(也名《脱骨记》、《寇准探地穴》)《擒孟良》(也名《赤梅岭》、《收孟良》)《打孟良》(也名《赤龙棍》)《杨排风》(也名《打焦赞》、《焰火棍》、《演火棍》、《雏凤凌空》)《四郎探母》(也名《北天门》、《四盘山》)《穆柯砦》(也名《木柯山》、《穆桂英招亲》、《降龙木》)《穆天王》(也名《枪挑穆天王》)《辕门斩子》(也名《白虎堂》)《佘赛花》(也名《紫金带》)《佘塘关》(也名《七星庙》)《汜水关》(也名《杨滚教枪》、《狮子崖》、《锤换带》)《瓦桥关》(也名《打潘豹》)《金沙滩》(也名《双龙会》、《幽州救驾》、《金枪会》、《八虎闯幽州》、《七郎八虎撞幽州》)《双被擒》《五郎出家》(也名《五郎为僧》)《呼延赞表功》《李陵碑》(也名《两狼山》、《苏武庙》、《托兆碰碑》)《潘杨讼》(也名《告御状》)《背子破奇阵》《天门阵》(也名《打洪州》、《(双挂印》)《破洪州》《孤鸾阵》(也名《忠烈鸳鸯》)《孟良认子》(也名《红羊塔》)《八郎探母》(也名《雁门关》)《孟良盗骨》(也名《三星归位》、《洪羊洞》)《黑风帕》(也名《牧虎关》、《背鞭认子》)《太君辞朝》(也名《长寿星》、《黄花国》)《雪夜夺昆仑》(主要演狄青,也有杨文广事)《杨门女将》(也名《十二寡妇征西》、《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杨金花夺印》《反延安》(也名《延安关》、《双阳产子》)《铁旗阵》《如是活佛》《挡马》(演焦光普、杨八姐偷渡雁门关事)《杨七郎吃面》在这四十三种剧目中,《铁旗阵》、《背子破奇阵》、《金沙滩》、《杨门女将》等,都是包括若干单出的“连台戏”。除此以外,清内廷所编的大连台戏《昭代萧韶》,更多达二百四十出,所演也全是杨家将故事。京戏而外,全国几十种地方戏中,也多有“杨家将”剧目(详见《京剧剧目汇编》)。其中,以扬剧《全部杨家将》本头最大,共计十八部,三百八十场,而以河北梆子、丝弦、四股弦、晋剧(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梆子)的剧目为最多。著名而与京剧不同的如《三关排筵》、《孟良盗发》、《大书房》、《澶州会》、《西歧州》、《五凤楼》、《平江南》等。(详见《河北梆子传统剧目》)这些戏,也还只是流行于舞台、由艺人们编演的。因为不很流行而名声不显的一些文人剧本,尚未包括在内。这种文人剧本,据清人高奕《新传奇奇品》载,有吴县李玄玉作的《昊天塔》,清人支丰宜《曲目新编》载有的朱良卿作的《万花楼》,无名士作的《清风府》,姚燮《今乐考证》国朝杂剧篇载有的《杨七郎引路》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