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月6日一大早,和顺县松烟镇中心校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传出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学生马宁也按时和其他同学一样,端正地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开始晨读。这一场景让班主任李老师非常欣喜。
马宁的家在松烟镇大发沟村,距镇中心校20余公里。马宁一岁的时候,妈妈因病去世,前年耕种的季节,爸爸开铲车翻到深沟没抢救过来,马宁不幸成了一名孤儿。
从前充满欢声笑语的幸福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不满8岁的马宁只能跟着唯一的姑姑生活,可是姑姑家的日子也不宽裕。由于镇中心校离家路途遥远,马宁上学、放学就只能搭村里人的顺风车。到了冬天,山里冷得早,在镇上打工的人又走得晚,所以每个星期一马宁都会误两节课。
“以前经常迟到,鉴于他的特殊情况我们也没有办法,真没想到这段时间上学不迟到、不误课,课堂上听得专注了,写的字也工整了,整个人也变得有了精气神……”谈起马宁近来的表现李老师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一切都得益于驻大发沟村工作队的老李。
李老师口中的老李,就是晋中市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李海龙。年年初,李海龙主动请缨到大发沟村驻村扶贫。
大发沟村是一个扎根在太行山深处的偏远小山村,地处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百十户人家,贫困人口就有85户人。
在一次入户走访时,李海龙了解到马宁的情况,就主动拿出元给搭车的人:每周一早点动身,保证马宁安全按时上学;逢周六日在村里时,李海龙总会带上好吃的零食去家里看看马宁,纠正他的写字姿势,检查近期作业,针对姑姑提出的“毛病”还加以指导点拨……时间久了,马宁也把这个对他无微不至的“李大爷”当成了亲人,有了困难找“李大爷”帮助,有了心事找“李大爷”诉苦……
在李海龙的关爱下,马宁的思想一天天有了改观,学习成绩也一天天有了变化,最近的一次数学测试得了98分,马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与李海龙分享。
与李海龙在大发沟村里走一圈,碰到的村民他都会亲切地介绍,仿若自家的亲戚。驻村工作要求“五天四夜”,而他基本上是半个月回家一次。在他眼里,村民不单是档案盒、手册里的名字、数字,而是像马宁一样的春耕秋收、冷暖寒凉、喜笑愁烦。
“家里种起了红辣椒、养上了小毛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感谢党的好政策、多亏了党的好干部……”因病致贫的马保庆一度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家中的光景有了巨大转变,他握着李海龙的手一个劲地说着感谢的话。
做了一辈子党务工作的李海龙知道,每一位扶贫干部都是“扶真贫、真扶贫”的形象代言人,参与见证这样一场具有历史性的攻坚战,就是要用心用情走进贫困村民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和诉求。
去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李海龙自费余元,购买了额温枪、体温计、消毒液、喷壶、防护口罩等疫情防控用品。考虑到特殊时期的交通管控与可能潜藏的疫情防控风险,他不便直接入村时,紧急联系快递企业,将村民急需的套口罩、体温计和1支额温枪及时快递到村,鼓舞了村里干部群众的信心,强化了驻村防控的力量。
复工返村后,看到留守村庄的老弱病幼缺医少药,李海龙记挂在心,先后联系晋中市里的名医专家来村进行义诊;联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为村民赠送日常用药及保健用品,一次性为村医务室储备了2万余元的药品。
秋收时节,李海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日程。村民不用打招呼,谁家缺人手他就会去谁家,不惜力气地掰玉米、收豆子、起萝卜。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吃着村里的百家饭,与村民一同劳动,与大家团结携手奔小康。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真情。”一年多的时间,李海龙把大发沟当成了自己的家,他离不开村民,村民也十分依赖他。他和村干部谋产业跑项目,在做大村里集体产业之余,又邀请相关部门拓展水源;在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他还尽心尽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改变着村民。
在大发沟村的党建展板上,最为显眼的地方贴着几十张满是笑脸的照片,那是李海龙用镜头定格的村民们对幸福生活的生动表达;欢快的广场舞在村头田间跳起,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村里举办,李海龙用视频记录并转发,成了全村对外宣传的窗口;天气暖和的时候,每天下午四时,李海龙都会准时在村里大屏幕上播放晋剧名段,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冬天到了,李海龙了解市场、对比价格,引导村民改进采暖方式,选用绿色无污染的碳纤维电暖气,既干净又安全,共同守护大发沟村的绿水青山。
“群众的笑脸是脱贫攻坚最好的成效,与群众同甘共苦共铸小康是我不懈的奋斗目标。”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李海龙用自己对党对百姓的真情,书写着自己的扶贫情怀,践行着一个党务工作者的坚定初心。
张谦侯冬英
(责编: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