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新闻版权合作-山西日报
图为新编晋剧《关公》剧照
岁末冬月,借着省城庆祝改革开放40年、建设山西“文化大省”的东风,弦管争奇、结彩演剧的文艺盛事层见叠出,令人油然而生戏剧之缘于昔胜于昔的感奋。以至于暂别围炉夜话,顶风冒寒争相观看评说新编晋剧《关公》,成为近来并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是关公崇拜还是粉丝热度,抑或兼而有之。总之当你步入剧场,舞台上“青龙刀似挎在马鞍桥”的强烈视觉效应与醒目的《关公》剧名(以下简称《关》剧),已然先声夺人,整部剧就以这样具有相当冲击力的大写意效果,紧紧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球。
写戏不易!有说题材宜小不宜大,要大题小做,不能搞“高大全”。但《关》剧的编导音舞充分发挥艺术想象,构思新奇,有话则长、无语则短,有戏处泼墨,无戏处带过,以删繁就简、虚实结合、提纯精练的编创手法,以创作者的情浓如酒、悲悯情怀,在舞台空间变化中演绎故事,并巧妙利用关汉卿先生也是山西运城人,又曾写过《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即请出这位元杂剧大家走上晋剧舞台,为我们展开讲述“护嫂陷曹、夜读春秋、力斩颜良、封金挑袍、古城相会、义释曹操”,以及由“单刀会”序幕、尾声首尾呼应的这样一部基本完整的关公故事。
关公出生于三晋大地,其忠信仁勇的道义担当,历经千百年,早已深深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支撑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为万民所敬仰。在世界人民和平万岁永恒不变的呼声中,激励着国人为正义而战,为和平奔走,为友爱加持,为平民解忧。
因此,《关》剧的上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将“关公”大戏搬上晋剧舞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晋剧“文化名片”,让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薪火相传,让关公精神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是山西戏剧人代代努力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30多年前,老一辈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忠先生将“老爷戏”首次搬上晋剧舞台,开创了晋剧“老爷戏”的先河。绵延不绝的戏剧传承,父亲引领儿子凌云在《华容道》《古城会》等一系列关剧折子戏中,悟关公学关公演关公做关公。直到今天,凌云出演剧院为其量身打造的这一部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新创剧目《关公》。
连演三场的凌云说:“真的很开心,累也值得!父亲给我讲戏剧中关公的精气神——是集花脸的霸气、武生的帅气与老生的儒气相结合的三位一体。余生要演一部真正的关公大戏,是唯一能使我常常产生出演冲动的,也可以说为了这样一部戏我积累了许多年。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所有的关帝庙我都要虔诚礼拜,是为琢磨每一尊关公塑像的神态、韵致和动作。初步估算,我所搜集到的相关画像、雕塑资料等,数量达到上千种,剧中‘夜读春秋’等许多动作就来自这些。”
有心的观众也许可以从舞台上凌云塑造的“这一个关公”感知他的广泛积累:这是囊括生活的,知识的,庙堂的,传说的,以及建立在其认知基础上又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而构建出的一个让观众信服的关公的艺术世界。
凌云说,我期望通过这个世界,传达出我“这一个关公”的愿望和诉求: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诚信有所缺失的时代,怎样维护我们心中以道德和信仰支撑的精神世界——关公的阳刚与豪迈,坚定和自信,还有深入骨髓的忠义和仁勇,这些是历史穿越时空赠予后人的精神力量!
“对上以恭,对下以敬,对事以真,对人以和。”附着在凌云身上的“梅花香雪海,俏也不争春”的那份高贵,是来自梨园名门的家传渊源,更是常年浸润在传统文化中,寻得的一份执着情怀和本真快乐吧!
文艺作品的面世,必然要接受社会和观众的审视。《关》剧推出,叫好声有,质疑声也有。比如关汉卿的串场,比如昆曲、豫剧等的引入,并且又完全保留《古城会》的传统唱法等等。提出异议是好事,说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