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井陉县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创新驱动,集思广议,充分发挥非遗保护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大胆探索尝试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传承、传播途径,截止目前,全县共有非遗保护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34项,市级62项,县级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市、全省名列前茅。
一、实施“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针对非遗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传承人后继乏人,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这一系列问题,井陉每年按时拨付传承人传习活动补助,组织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并定期对传承人进行家访;对年满60周岁及不满6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非遗传承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为传承人拍摄口述片、教学片等相关专题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尽可能的浓缩传承人一生的艺术精华。通过实施这一工程,把非遗的核心要素--传承人精神、技艺方面的内容挖掘整理出来,定格妙悟,记录独造,使非遗保持延绵不息的生命力。
二、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
组织选取井陉拉花、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井陉剪纸、武术等10余项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替代学生眼中的电子产品、网络游戏等,并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进而上升为终身爱好,使他们成为新一代非遗传承者、继承人。以井陉拉花为例,学校专门设置拉花课程,编写了《井陉拉花简明教程》,制作了《井陉拉花大家学》学习光盘,将井陉拉花程式化动作融入学生健身理念,编排成特色课间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每年还组织全县中小学井陉拉花大赛来检验学习效果,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优秀非遗文化的魅力。目前,县内有50多个校园井陉拉花队,县外有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晋中艺术学校等10多支县外校园井陉拉花队。
三、实施“出版非遗专著”工程
通过文字描述、数字化表示等形式出版非遗专著,将非遗保护中有价值的资料与信息,尤其是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等口头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加以保存与传承。目前,编撰了《井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出版发行了《传承井陉县非遗图典》、《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拉花》、《井陉年俗》、《井陉县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简明教程》、《太行奇葩—井陉拉花》、《井陉饮食文化》等非遗专著,全县非遗保护工作者对非遗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已渐成规模,相关研究成果达到了质变和量变齐头并进的局面。
四、实施“创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工程
在学校、文艺机构、文艺组织中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为这些基地命名颁牌,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这些基地,集合传承人与文艺骨干,有计划、系统性地开展非遗的传承与研究,精确、权威地展示、示范与保护非遗文化,拓展与社会其他文化组织的交流,同时,不定期组织传承人到基地以外的单位和地区帮助开展培训、教学等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传承人主观能动性,以组织传承、活动传承、传承人自我传承、社会力量传承等科学有效的方式实现非遗文化更好的延续。目前,井陉县在学校、社区、机关事业单位成立了12个井陉拉花基地、10个井陉晋剧基地、10个社火武术基地、以及面塑、剪纸等多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
五、实施“举办非遗主题文化活动”工程
充分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消夏等节日节点编排非遗项目节目,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开展“三下乡”文艺汇演,让非遗文化进一步走进群众生活,全力打造非遗节庆品牌。截止目前,成功举办了民间艺术节、井陉拉花艺术节、井陉皇纲艺术节、罗庄打铁火艺术节等各类非遗主题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余场次;借助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国家、省市报刊、网站等官方、主流媒体,大力宣传报道非遗资源和保护传承先进事迹,同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单位和传承人进行以非遗内容为主题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介非遗项目。年到现在,先后参加了央视“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晚会、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上海世博会河北文化周、央视星光大道、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等国内、国际性演出。
来源丨石家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