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将门世家府谷折氏

府谷折氏历史的回声

王树强

府谷折家将千年风雨千年歌

府州折氏从公元年前后折宗本奠基府州算起,到年西夏攻占府州,共传9传年。其子弟多为武艺娴熟、跃马弯弓之健儿。从五代到北宋,折家将一共出了4位节度使、12位知州。以折嗣伦、折从阮、折德扆、折惟昌、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存、折可大、折彦质为代表的折家将英雄群体。他们在风沙滚滚、贫瘠荒凉的陕北一角,为抵抗外来民族的进攻立下汗马功劳。他们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勇于拼杀的不少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宋曾任陕西转运使的张舜民在其《挽折克行经略二首》里称折氏“家声著河北,忠勇冠山西”。张叔夜在《折继闵神道碑》撰文称:咸以忠义自许,振其家声,近世将门,莫与之抗。事上以忠,惠下以仁。折家将守边近三百年,弘扬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对于当今维护民族团结,弘扬民族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宁夏大学著名教授李范文说折氏家族,“世代将门,忠勇爱国”。河北大学宋史学家姜锡东题词:“折氏世将,守土保疆。忠勇爱国,赵宋之光。反对分裂,维护中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折太君故里”—折家河的故事

折氏故里度假胜地

佘(原本同折)太君故里(西北人读“折”为音she),在今陕西府谷县碛塄折家河村,村前有发源高寒岭的石马川河流过,水涨水落,千百年来未有变迁。历史的鼙鼓声在流水中缓缓飘过,一条古老的寨沟成就了中国第一将门梦。“它的根基永在这里。”村里老年人至今尊称此处为“赛华故里”。

据当地群众介绍,折家河村南山的一个叫罗步渠的沟,现在还遗留有淘米的石臼、碓子等,石屋内有烟熏过的痕迹,是当年折氏始祖折华由代北迁河东亲属家眷避居住所,可以说是折家将的后方。折氏尚武,山沟对面二里外名为走马梁,山顶平整,曾传为折赛华年轻时跑马练武的地方。随着自然的风雨侵蚀,“现在只有一个小轮廓了。”今年70岁的村民折银怀不无遗憾。

折家河村,这里生活着人文厚重、家风淳朴的折氏家族后人。进到村口,一股清爽、自然的乡村韵味扑面而来。初绿的枣树,绽放在初夏的新我里,苍翠的青山有大幅摩崖石刻“太君故里、度假胜地”字样映入眼帘。在原村委主任折根绪家里,我们攀谈起来。据老人讲,村里人都是同族兄弟,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起自己是折氏后人,常常教诲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是折氏后人,要为人本分,善良、平等、和气。他说传碑是折氏的传统习惯,他们本来村里老坟是有碑的,文革时“破四旧”给损坏了,包括家谱、家书文献等资料。所以,有的事情全靠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作为折氏后人,很有自豪感。”说话中间老支书哼起了晋剧《百岁挂帅》里折太君唱词“只要朝中一声唤,这挂帅我佘太君力承担。”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家族者,社会、国家之基本也。无家族,则无社会,无国家。故家族者,道德之门径也。”折氏后人当中,有一部分走出折家河。据了解,在山西省交城县保留下来的一面清代的折氏族旗上,赫然写着:“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十六个大字,该村里的族人讲,这就是折氏的家训。他们族谱上有“祖迁府州河东折氏”字样,和府谷折氏一脉相承。近几年,山西交城的折氏宗亲多次来折家河寻根认祖。

位卑未敢忘忧国。折家河折氏后人,尽管没有先祖那样的丰功伟绩、勋功显德,但是他们都恪守祖辈忠贞爱国的祖训,爱国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在折氏后人看来,“忠”就是忠于国家和民族,爱国报国。在战争时期,村民就以参加红军为荣,年,陕北特委在府谷成立第一支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七支队”,折家河村民折栋儿、折黑牛、折增银、折富元等人积极响应,成立一支小分队,并参加多次战斗,后随陕北红三团活动,折栋儿为工委特派员。

新时期的折氏后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做好分内的事,恪尽职守,也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表现。折武彦,现任府谷县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从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研究折氏文化。前几年从县人大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成立研究会。在资料搜集、史料考证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编辑出版了《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组织书画人员折家将百米油画长卷、打造折氏故里文化,折氏祖先的感召,让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志书记载和群众的传说,在村里修建折氏展览馆,现将军厅挺立于村东山岗之上,为深入研究折家将文化奠定了基础。折武彦通过自己的无私奉献,践行着先祖为国效忠的赤胆忠魂。“一个村子,最具魅力最具底蕴的,是文化,这是村之魂。”折武彦说。

同为折氏后人的折生阳,年毕业于西工大材料学院后,积极投身工业科研事业,其年科研项目《复杂铝合熔模精密铸造工业研究》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现为陕西华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拥有6个全资子公司、两个控股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项。他创立的实业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折氏后人不管身在何处,都情系乡梓。

和睦亲邻教育传承

村民学习

折氏历代先贤在建功立业的同时,都重视家庭建设,流传至今的大量优秀家风、家训、家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折彦文妻曹氏墓志》里缅怀曹氏:君生于华胄,不绮饰,若寒士家。事父母孝,事舅姑恭。《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里称李夫人:于嗟夫人,绰有淑德,少从折工,阴相内职。就说明折氏祖先良好的家风。

折银怀老人介绍,折氏后人无违法犯罪,不仅没有刑事案,连治安案件都没有,甚至没有一件民事纠纷上过镇政府。村里的年轻人,没有人吸毒和犯法,连打架都极少。没有邻里纠纷,也没有妯娌吵架、婆媳不和。老人说:“村里都没人吵架,你自己怎么吵得起来?”“再说想吵没人应她,慢慢的,就形成习惯了。”老人说,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我们村里的大人,在孩子打架时,都会批评自家的孩子;看见自家的孩子偷人家的果,都会教育孩子。久而久之,文明风气就形成了。”

折家河村是个22户人家70多人口的小村,全村的枣树、林木覆盖率达95%,每到十月,每家每户庭院的枣树都红彤彤的。

行走在村道上,村中每个角落都显得整洁有序。现在村里留守20多人。平日种点玉米、红薯,守望着这块田地“让年轻人多出去闯闯。”折银怀老人们说起年轻时背着多斤蔬菜卖到几十里外的王家墩白云乡,还是希望自己孩子更可以出人头地,不辱折氏后人。

折家河在外正式工作的16多名,全村持有大学生文凭的30多人,教育水平占25%。“我那时候是读到小学,正是大跃进时期,大家都忙于生产。”折根绪老人接上话头,“不过在子女教育上我是一点不马虎。”正是周末,儿子折建民回来看望父亲。折建民毕业于杨凌水校,后又到教育学院深造,现在为县委办工会主席。屋里老伴忙着给收拾东西,折建民则从包里取出两本书一本《两学一做系列讲座》、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党规简明教育读本》给了父亲。“我现在看书读报还是不费事。”老人看了一眼桌上的书说到,“现在社会是欣欣向荣,人民生活逐步上线,作为折氏后人多了解了解时事是没有坏处的。”

俯望折氏故里,远山、近水、农田、枣树、石窑、炊烟、村民,都在太阳升起的当儿各自忙碌着,折家河村就在这不紧不慢的日子里,慢慢醒来,走过千年。对于折氏后人来说,乡愁就是那埋藏在骨子里的不可磨灭的爱国情怀。

折氏家规作为优秀的家规文化,自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与折家河沟一样虚怀若谷,同村十里外的汤汤黄河水一般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社风民风,激励着人们开拓奋进、砥砺前行!

游人参观将门厅

中国第一将门世家折家将赋

王树强

稽夫府州千年,大漠山川。捍蔽戎虏,折氏独叹。世居云中,唐汉以迁。扼守河东,保有永安。宗本为序,义旗高杆。辑睦招聚,嗣伦为贤。从阮德扆,精明果敢。勋业惟新,北抗契丹。东渡黄河,攻取岢岚。尽忠砥砺,军援太原。士气奋勇,平定北汉。御卿继任,英雄少年。子河汊役,力挽狂澜。巾帼赛华,多谋善战。七星联姻,佐业功全。正昌信忠,据敌御边。栉风沐雨,浴血守关。继闵克行,父子相延。坚壁清野,孤城苦战。护筑建宁,麟府坐安。三千从征,敌闻破胆。五军阵法,西退夏顽。可适既声,内秀中干。良臣骁将,兵机万全。智取天都,建州南安。维折氏承袭,名懿继传。世奠西土,历史递嬗。噫!折氏临危受命,勇出弱冠。奉行天时,柱石如椽。家史厚重,尽得以观。

逮乎折氏垂三百年,立于天地之间。五代王朝,砥柱中坚。九代勋业,名将骈肩。每战必克,军功超然。万里征途,戮力赴险。长雄一方,拟比韩范。偏师一旅,可抵雄兵十万;弹丸一隅,建成铁打营盘。蠢兹戎羌,莫余敢前。

嗟乎折氏一族,势若建瓴,鼓顰声喧。将才用兵,败敌帷幄之中。铁军拼搏,击寇千里之远。兵民怀之如父母,和睦同贤;朝廷依之如长城,正义凛然。稼穑有通政之咏,庶民无聚敛之怨。基业长青,弗觉绵绵。

若乎折氏精神,勤勉边事,义薄云天。守土有方,耕牧生产。上马从容,卸甲为田。受命忘家,舍身许国,忠孝岂可两全;惠下以仁,费懈于勤,廉洁无生贪念。一门忠烈,三军威撼。所向披靡,烽火征鞍。第一将门,世莫能攀。

及夫折氏家风,咸以仁义,名节以传。不事绮饰,远昵声犬。轻财好施,随亲疏急缓。爱兄弟族,以恩义周旋;事父母孝,与亲旧言欢。以社稷为重,大义擎天。与国同生死,苟利患难。倜傥尚大节,风度有翩跹。肘臂接踵,代有豪贤。

吁!千秋朗月,风情边关。世代将门,榜样典范。忠勇爱国,书写大千。折氏文化,启后承前。成风化人,旭日永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5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