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涧道情

北京根治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大涧道情(传统戏剧),该剧所在地是落水河乡大涧村,该村位于灵丘县落水河乡以北2.5公里处,占地面积亩,户人。

基本特点

大涧道情,大涧道情戏音乐体制主要以唱腔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和晋剧的音乐元素。其唱腔以真嗓演唱,清悠委婉,悦耳动听,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唱腔板式有慢板、铜器垛、头性、二性、三性。其唱腔曲调,相传有72大调,若干小调,今存套曲12种50多曲。

历史渊源

道情戏最初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清光绪年间(年),大涧村白永昌、吕作福、白永印、白家绪、张玉禄、刘周来、乔三、乔双锦八位村民拜繁峙县磨二为师,学习道情,后组成20多人的戏班,经常在山西灵丘、广灵、浑源及河北涞源、蔚县等地区演出。因在原有曲牌音调的基础上,柔和当地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小曲,渗融了当地的乡韵乡律,形成独具有大涧地域文化特色的大涧腔调,故名大涧道情戏。

大涧道情戏虽是一个民间小剧种,但由于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保留传统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灵丘地域的民歌及周边地区其它剧种的优秀成份,致使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就成了深受灵丘及其周边地区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起先的大涧—道情戏以曲牌体说唱形式广泛活动于民间,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传教义。如《劈棺》、《扇坟》、《三贤》等。清末民国年间,大涧道情戏行当增多,日趋成熟,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传统剧目较多,既有反映帝王将相的宫廷大戏,又有反映平民喜怒哀乐的生活小戏,乡土气息较浓,极富民意色彩,深受流布地区人民群众的欢迎。

大涧道情戏表演重文轻武,重唱轻做。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白永昌、吕作福、白永印、白永绪、张玉禄、刘周来、乔三、乔双锦等。表演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须生的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其艺术风格柔美而典雅、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鼓荡着强劲的生命活力。建国前均为男演员扮戏,年因战乱、资金匮乏等因素解散。年,在白永昌等人的传授下,又培养了16名演员,重新组建起了道情剧团,从此后也开始有女演员登台演出。所到之处,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乐队建制

大涧道情戏文场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笛子、低胡等,武场有渔鼓、锣、钗、四块瓦等,其中的四块瓦和渔鼓为道情的特定乐器。这些乐器奏出来的音乐,轻快、活泼、开朗、优美。既有浓厚的中国庙堂古典音乐的味道,也有着浓郁的晋北地方风味。

发展现状

大涧道情戏传统剧目较多,但大部分已经失传,现流传下来的只有《卜卦》、《扇坟》、《劈棺》、《风雪配》、《三贤》、《龙蛇阵》、《顶灯》、《重婚》、《泥窑》、《五女兴唐传》等十多个剧目。年又新创排小戏《故乡行》。

年4月,大涧道情戏被灵丘县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非遗保护项目。

年9月,灵丘大涧道情戏被大同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年6月,灵丘县大涧道情戏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非遗保护项目。

年9月,大涧道情戏演职人员白廷光被省文化厅公示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