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崔晓极
我的家乡澄城处在渭河河谷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虽是茫茫黄土台塬,却也是神奇之地。那里的先辈们质朴憨厚,勤劳诚实,虽被人戏称为澄城老哥,却各类人才辈出,英华荟萃,演绎出的故事威武雄壮,丰富多彩。
数日前,我翻阅《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时,偶然发现澄中校友段秀云老父段俊峰的名字赫然纸上,但是记述极其简略。当我看到后,一半出于好奇,因为我和此校友家人交往甚密;一半出于多年工作岗位养成的习惯和敏感,因为曾经供职于基层文化艺术管理岗位多年。于是我饶有兴致地扩大范围翻看相关资料;寻找段老先生的弟子和学生访谈;拜谒老先生涉足之地而追迹。虽段老先生的过往年代已久远,我还是想努力追寻到点雪泥鸿爪。苍天不负有心者,当我拿到所收集的资料咨询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时,他们都认为段俊峰老先生是位卓有成效的戏曲音乐艺术家。
(一)著名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说过,艺术家都是由民间泡出来的。段俊峰老先生是年生人,他只在本村上过一年半小学,可以说是个半文盲。但是先生天资聪颖,受家庭氛围熏陶,对音乐特别敏感和爱好。十岁起就满怀热情跟家人学音乐了。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环境的限制,那个年代中国音乐是不发达的,中国的音乐材料几乎全部在各类戏曲中。大秦之地唱秦声、行秦乐,段老师先生的音乐生涯只能从学秦腔音乐开始。
未曾料到段老先生从小硬是和秦腔音乐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初始,风华正茂的年月先在澄城家乡走村串户,结朋访友,专心致志地潜心修炼和实践戏曲音乐。没几年功夫便艺压群芳无敌手。这也自然的让他感到再在澄城这块天地里就无法提高艺术水平了。他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肯定知道如果不注重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永远吃老本就会遏制自己的发展,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要使音乐之路愈走愈远那就得想法丰富自我。他便怀揣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大荔县学艺了,那时候他约十八岁左右。这个大力县,古为同州府地,物产丰富,文化灿烂,时为陕西东路秦腔的中心区,戏曲音乐人才济济,名角荟萃,实在是学研的理想之地。他血气方刚真的立下了愚公移山志,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慨,到大力学习带着老母亲,租住在大力县的奓巷,因为父亲在他13岁时病故了,他要学音乐还要精心侍奉母亲,他做到了学戏和行孝两不误,一租就是数年。到了婚配年龄,段家这个大家族从合阳县给他物选了一位女孩做媳妇,多方威逼他回来成亲。他认为学未成、业未就,不愿意被婚姻拖累而中断自己兴趣正浓的学习,不愿从此使自己的艺术颓废。他的牛脾气上来了,对这桩婚事拒不从命。据说迫于无奈而在强行的婚礼后,他每天晚上睡觉,把枕头放在两人中间,要是枕头倒了就起来借故发脾气。可怜对方也是烈女,忍受不了便自杀身亡。这件事结束后,他随即又跑去大荔继续学戏。后来,待学习稍有所成,也为了平复家族的气愤情绪,经人介绍了大力一位贤女,便演绎出了才俊配佳人的故事。在大力学习的日子里,他海纳百川,采撷百家,拜投名师,其中就拜了当时名冠关中的戏曲演奏大师外号二股弦的冯天顺为师,一面学习戏曲音乐同时也学演奏技巧。先生在大力学习的数年,是他从艺路上重要的里程碑,戏曲音乐水平大幅长进,艺术素养迅速提升,戏曲艺术家的羽毛渐丰,在当时众多的戏曲人才中便为翘楚。大力也是他人生旅途新阶段的一个起点,在此找到了相濡以沫陪伴终生的贤妻。
段老先生有颗赤子之心,从大力学习归来后志当报效服务乡亲。民国二十一年,即年,澄城县民教馆馆长党亮亭和段老先生等人,倡议乡绅捐资办起了化俗社,段老先生被聘作经理,执掌办理具体事务。这个化俗社既是演出机构又是戏曲人才教育培养机构。演出和教学划分明确,坚持长年演出,教学为学制四年,跟班三年学戏,一年谢师,谢师就是学员学习三年之后的一年演出社里不付报酬。该社从开始就是高起点,除多次带领学员去西安易俗社学习外,主要是聘请了当时陕西戏曲名家王赖赖、拜家红等任教。他们都是红极一时,上京下江南演出的大家名伶。就举个王赖赖,合阳人氏,人称是从坟墓里走出来的戏魔。这个人为唱戏真的不要命,孤身一人独处,没有家室无有子女,只知演戏,他在本村村头地里挖了个坟墓住在里面,吩咐村里人如果他再唱不动戏了,就填土把坟口封了把他埋了算咧。可是这个人艺术成就大的很,曾名动京城,这是后话。化俗社办起来没几年就名声振山陕,培养出来的戏曲人才群星闪耀。最璀璨夺目的如雷鸣中、朱润民、姬殿国等。人称陕西活周瑜的雷鸣中曾参加了新中国西北五省区的戏曲观摩演出;朱润民工彩旦,艺术才华超群,多才多艺。如果能看到他的《看女》,绝不会输在后来的西安名丑王辅生之下,他们只是平台的高低差异而已,或许更胜他一筹。化俗社的功劳,就在于为乡村民众文化娱乐服务冲开荒漠做出了贡献;为穷乡僻壤培养戏曲骨干人才出了大力。论功行赏,段老先生应拔头筹!
(二)早先,澄城一带唱的秦腔是老秦腔;这个老秦腔因流行于陕西关中东部,故又叫东路秦腔;直到年有个叫王绍猷研究秦腔史的学者写了《秦腔纪闻》后,从此称东路老秦腔为同州梆子了,这也得到了新中国官方和涉戏各方的认可。别管名字咋称呼,这个同州梆子可了不得。说它古老,明代万历年间同州梆子就有班社演出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大力和蒲城间的孝同练兵时,曾以同州梆子为军戏。遂随同秦商和起义军传播到湖广、江浙和中原各地。还有史记载,清代康熙乾龙年间,川陕总督年羹尧、岳钟琪也曾以同州梆子为军戏,随军带至四川、西藏。让秦腔最为荣耀的一页是,秦腔名伶魏长生在乾龙年间进京演出,名震京都。原来京腔六大班,几乎控制着整个北京戏曲舞台。魏长生的演出,使六大班顿为减色,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京城的舞台也变成京秦二腔同时演出。这一结果是当时所有戏曲界及统治阶层所始料不及的。魏长生的演出多为针砭时弊、借古讽今、宣扬反叛精神之内容,清廷多次下令严行禁止。无奈之下,魏长生南下扬州、苏州。到南方后,怀揣绝技且誉满京师的他照样轰动了属于昆曲统治区的扬州和苏州。现在经过专家考证真实的历史事实是,魏长生是一位典型的同州梆子演员。他上京下江南唱的都是同州梆子腔。魏长生曾在大力学演同州梆子十七年之久,为他后来轰动京城剧坛奠定了基础。外地人只知秦地这个宽泛的大地域名称,不知有同州,所以称魏长生唱秦腔也许无可厚非,然而用现代人概念中的秦腔来代替历史上的同州梆子那就是一个大错误。
京剧大师梅兰芳很清醒地说过:在一百八十年前杰出的前辈艺人魏长生,就以同州梆子轰动京城,使北京的六大班为之减色。……他的艺术风格,一直贯穿到今天的老艺人于莲泉(小翠花)先生身上。如果细心看文献并缜密思考,就会发现同州梆子逾太行而入山东,为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梆子等。出潼关后到河南为豫西梆子、南阳梆子、祥符调等,加上山陕梆子本同源,从母体分离变异出了晋剧,又催生了河北梆子等各种梆子剧种。从清乾龙年间开始了一个同州梆子时代。正是同州梆子戏曲的出现,也正是一代代同州梆子艺术家才造就了那一段梆子戏的繁荣和今天梆子戏众多的梆子剧种。同州梆子是梆子戏系统里各剧种的共同祖先,它为繁荣中国戏曲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说秦腔是梆子戏的鼻祖,更精准地讲的确应是同州梆子,这是中国戏曲史上应勘正的一段历史。同州梆子是中华戏曲宝库里的不可多得的珍宝,可惜因为战乱和灾荒,加上流行区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制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濒临绝境。难得还有廖若晨星的民间艺人在基层苦苦挣扎奋力坚守。段俊峰老先生就是爱戏如痴,终生为传承保护同州梆子遗产拼了命的民间艺术家,也实实在在地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官方从高层到基层都注意保护文化遗产了。年陕西省举行了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同州梆子民间艺人到会表演;年应陕西省挖掘戏曲艺术遗产座谈会邀请,同州梆子艺人亦到会展览演出。同州梆子艺人两次都是迎着极大困难,硬着头皮咬紧牙关去表演的。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带来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