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黄河穿街即百年行天下

北京手足癣专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710.html

依山傍河而建的碛口古镇。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位于制高点的黑龙庙戏台。本报记者陈晓星摄

李家山村。本报记者陈晓星摄

开门见黄河的碛口人家。本报记者陈晓星摄

到山西旅行,会首选平遥古城和“大院”系列。如果古城的“古”和大院的“豪”以穿山西而过的黄河为背景呢?想想那画面:开门见大河,穿街即百年;夜宿黄河边,行在黄土塬……这样的体验是有的,在吕梁市临县碛口镇。

碛口镇在黄河边上,与陕西榆林吴堡县一河之隔,但历史上可比对岸的邻居豪气——过点事就唱大戏,“山西唱戏陕西听”就出自碛口镇制高点的黑龙庙戏台。现在虽然曲终人散,但记者在戏台上下周围流连一个小时也没看够。站在台上,湫水河入黄河尽收眼底,两河并流形成大片石滩,这就是“碛”,碛口镇由此得名。天下戏台比这里金碧辉煌的有很多,但哪个以孕育了一个文明的大河为布景呢?就这一点,这戏台可以一直骄傲下去。

但戏台并不以势压人,它有自身的魅力。戏台建于黑龙庙三个拱门洞之上,面对的也都是拱门拱窗的窑洞建筑,背面又是下到镇子的斜坡路,像个喇叭口,听说戏台下还埋有大瓮,声音产生共振、反射,起到现代音响的作用,一些晋剧名角登台唱后称赞“省劲儿”。戏台建于明代,在清代重修,看起来是融入黄土高原的一派朴素,细看才能感受到“低调的奢华”。台上背景墙上一块匾,四个大字方正遒劲:鱼龙出听。这是清朝永宁州知州王继贤所书。戏台前的廊柱对联是:众观戏情传情传意戏传情;章成事理顺理顺心事顺理。倒着念,意思也通。中国文字除了载道,也有趣味。有难度的是戏台前檐的草书横额,第三个字至今没有定论,有学者说是“衣冠从制”,有人认为是“衣冠优制”,论点不同,论据都出自传统戏剧的规矩,我理解就是俗话说的“宁穿破不穿错”,戏剧行头要严守分际,这里面的门道很深。

走下戏台踏着石板路到达镇上,沿黄河排列的头道街二道街已恢复了旧时样貌,过去的票号、店铺、仓库、镖局都标注出来。当地人仍生活其间,门口摆着自产出售的红枣、粉皮、馍馍。一家二楼平台上传出笑语,我顺着外墙台阶攀上,探头看去,一桌饺子蘸醋。一位黑裤白衫的老汉喊着问:美不美?一桌人喊着答:美!老汉说:吃完了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