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歌唱的艺术
在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歌唱艺术的戏曲也可分为多种类型与风格,晋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一、咸丰时期
山西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其中中路梆子即晋剧作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由于蒲棒开始受到冷落,所以出现了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于是人们便邀请赋闲文人、皮影艺人等来创立自己的剧种。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梆音韵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
二、同治时期
到了同治时期,社会发展好转,于是出现了新的中路梆子,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多次的演出中,各戏剧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帮派的演出日趋完善,同时也学习其他剧中种的演出形式和经验。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
三、光绪时期
光绪年间,中路梆子通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演出展现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从光绪十五年到清末,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在多个地方进行演出,有庙会、集市、商行、求神等。在一般的小村庄,每年也会举办一场戏曲表演,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中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中路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
四、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的成立,山西梆子开创了第三个辉煌时期。首先是艺人获得了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在人民政府的号召下,众多流亡或改行的艺人归队,他们或以城市戏园、或以专县为单位,组成了新的演出剧团,并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建立规章制度,革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恶习。其次是遵循党的文艺方针,改编了部分老剧目,创作或移植了部分新剧目。此外,还建立了培养后备力量的艺术学校和各级戏研室,增设了编剧、导演等人员。
进入八十年代,政府号召振兴晋剧,各级剧团相继调整了班子,充实了演员,添置了行头,整理了旧戏,赶排了新戏,有的还晋剧表演与当前流行的轻音乐等文艺形式结合起来,增强了晋剧的演出效果。
在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了新世纪的十年,是晋剧大发展、大繁荣、大丰收的时期,产生了许多精品剧目,为晋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这些优秀戏曲的产生与成功运作,为今后晋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使之与与文化效应、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结合,使得不断走向文化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