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朱元璋往往我们对他的印象都是什么呢?鞋拔子脸,六亲不认,大杀功臣,朱元璋大手一挥立马有千万个人头落地!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作为一个暴君的朱元璋为什么还能坐稳江山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呢?在小编看来朱元璋是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那么朱元璋暴君的形象又是从何而来呢?小编就来为各位看官盘点下在广为流传关于朱元璋的三个谣言故事。
暴君朱元璋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一直对自己手下那些功臣老将颇为猜疑,害怕他们有不臣之心起兵造反。于是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就在南京建立了一座庆功楼,打算借宴请功臣的时机,学习项羽来一次鸿门宴,好将他们一网打尽,只有刘伯温猜到朱元璋的用意,提早的离开并告诉了徐达。徐达最后在庆功楼死里逃生,最后还是被朱元璋用烧鹅害死。
火烧庆功楼后被改编成戏剧广为流传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这个说法最早出现是在清朝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而《英烈传》改编于明朝时期的明朝人民群众歌颂朱元璋《皇明英烈传》,由于清朝文字狱的盛行和无耻改编才有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版本,后借由晋剧剧目《火烧庆功楼》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在原版的《皇明英烈传》并没有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内容,真实的历史上朱元璋确实建造了一座忠勤楼
并在那里对他的功臣进行了赏赐。
戏曲火烧庆功楼朱元璋血洗湖南屠杀无辜百姓
血洗湖南有三个版本一说朱元璋为了保护湖南人民对陈友谅的支持展开的报复屠杀,二说朱元璋的军队路过湖南由于口误休息三日变成了屠城三日,三说朱元璋说要血洗胡蓝的同伙不知道谁又听错了变成了血洗湖南。
朱元璋血洗湖南的最早说法出至《常宁嘉庆志》内容
湖以南,丁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洪武28年又遭奉虎满、夏奇结峒瑶为乱。朝庭命杨景来讨,命自板桥时剿,邑有上下板桥,贼窃据上板桥南又20里,军士误从下板桥遂至血洗,玉石俱焚,前代文献,罕有存者。
而这里的湖以南往往被大家认为是湖南省,其实湖南省在明朝根本不存在,湖南一直到康熙三年才独立建省,那么上面史料上面说的湖以南是那里的?答案是湖南常宁。
朱元璋北伐收复故土无一例外网上流传的那些朱元璋屠杀湖南的史料记载不是出至《常宁县志》,就是这个人是常宁人。
例《厚雅田王氏谱》记:“湖以南,丁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我肇祖随蚁赴之众,树标杆为记。划一亩之丘,挫剌楚,芟蒿蓼,攘除厉鬼,奠定其家室,以繁育其子孙。
而这些史料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或者是为黑而黑用来抹黑朱元璋,可笑的是明朝肯定就没有湖南省。
那么明朝为什么会对常宁进行所谓的“大屠杀”呢?
在明代兵事中有这样的记载:明初瑶民奉虎满在寨子岭起兵。
这样对上面是史料做了呼应洪武28年又遭奉虎满、夏奇结峒瑶为乱。
所以小编得了这样的结论,明朝初年有个瑶民奉虎满起兵造反,最后被镇压,为了防止常宁的瑶族人民继续造反,所以明朝把迁移了大量汉族人口到常宁,这就有了上面的各种家谱史料。
到现在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往往把湖南省想当然的理解成湖以南。
四百年重现大汉威仪的明军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为了繁荣家乡经济,从京城迁了大量富户去凤阳居住,并规定不许离开凤阳。这些富人不愿意住在凤阳,可是又不敢违抗圣命,于是就化妆成逃荒的难民,边走边唱,以掩人耳目。
其实在凤阳流传着这样的内容: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两段凤阳花鼓的调调完全基本差不多但是内容就很不一样了,如果作为一个明朝开国皇帝的家乡人你会当时唱那段呢?
在小编看来应该唱的第二段,因为朱元璋规定,凤阳的原住民可以免除部分田税和第二段的内容是相呼应的。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还有很多广为流传的谣言,小编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多数都是因为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修改造成的,明太祖其实并不残暴。
朱元璋残暴是对贪官而言。对百姓来说,他宵衣旰食,没日没夜批阅奏折。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实施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兴修水利;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丈量土地,清查户口,是个不错的皇帝。
就像清朝的雍正皇帝,就因为士绅一体纳粮就变成了篡改遗诏的小人,古代士绅最大的问题就是总以为自己能代表天下人。谁对我不好就是对天下不好,就是残暴。
但是就是因为明朝有这样残暴的君王,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朱元璋也才能坐稳他的江山。
明代画家下的繁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