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826/9366530.html在旧版《水浒传》里,李雪健演的那个宋江头上插着两根鸟毛,样子看上去有点荒唐搞笑。有学问的朋友听了这话会嘲笑太史叨叨令,什么鸟毛?人家那叫雉鸡翎!还有些更博学的人会说,那是鹖冠好不好?言外之意是没文化真可怕。但我还是要说,雉鸡翎就是鸟毛,但鹖冠却不是雉鸡翎,这里有个以讹传讹的错误。正是这个错误才使《水浒传》里出现那么尴尬的装束。我的推测是,当初电视剧的服装师也是动了一番心思的,参照的是流传下来的一些有关宋江的画作,有的作品画的就是戴着长长的雉鸡翎的他,但是真按画作里那样让李雪健戴一个一米多长的雉鸡翎,又感觉是上了戏台,飘来荡去的似乎跟整体氛围很不搭,所以没办法,只好折中了一下,把翎子给剪短了一些,但总体来说,鹖冠不是鹖冠,雉鸡翎也算不上了,呈现出来的只能是不伦不类的鸟毛,加上李雪健演的那版宋江也确实招人恨,说是个鸟人也不为过。为什么敢这么说,因为太史叨叨令近来还真把鹖冠好好琢磨了一下,发现从鹖冠到雉鸡翎,这个有关鸟毛的事很有些意思,这些意思还有关山西人的骄傲和荣光。好的,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鹖冠。《禽经》引《左传》:“鹖冠,武土戴之,像其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说得较具体:“武冠,俗谓之大冠,……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就是在冠的两边各竖一根鹖鸡的尾羽,大家从照片可以看出来,鹖鸡的尾羽非常美,而这个很堂皇霸气的帽子一般的武将都没资格戴,至少在汉代,“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才有幸“冠鹖冠”。那是谁先发明了这种非常炫酷的武冠呢?据《秦集史》云,赵武灵王时推行胡服骑射,以金铛首饰,前插貂尾。武冠加双鹖尾,竖于两边。史载,是上党黎人来贡献鹖鸡之长羽,赵武灵王灵机一动,觉得用“鹖冠”来激励沙场将士,岂不是很妙?这个赵武灵王戴的也是野鸡毛。鹖冠之用,不仅仅是因为鹖鸡的长羽太漂亮了,而是鹖鸡“性好斗,至死不却”。《艺文类聚鸟部上》引《列子》曰:“黄帝与炎帝战,以雕鹖为旗帜。”《禽经》中也记述:“鹖,毅鸟也。毅不知死。”所以赵武灵王的本意是要激发武士的斗志和血性。可以想像鹖冠最初高调出现在战场上会吸引多少艳羡的目光,所以在战国秦汉时期广为流行。在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铜镜上已有骑马执剑身披甲衣,头上戴弁,弁上就插着双鹖尾。为此,才高八斗的曹植专门写了一篇《鹖赋》,其中有句:“鹖之为禽,猛气其斗,终无胜负,期于必死,遂赋之焉。”这是一种打起架来死拼不退的硬鸟,当然,曹植的赋写得最美,叫“美遐圻之伟鸟”,“生太行之岩阻”,只有在遥远的太行山高岩上才能见到。这种说法与上党黎人搞到鹖羽献给赵武灵王是相合的。接下来写的都是鹖鸡的精神,最后总结为“成武官之首饰,增庭燎之(高)辉”。曹操在《鹖赋序》里也写道:“鹖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今人以鹖为冠,像此也。”这说明,在三国时期,高级将领们也还是戴着鹖冠的。依此来看,戏曲舞台上出现的吕布和周瑜戴着雉鸡翎似乎也很合时宜,但大家可以先仔细看看照片,鹖鸡的尾羽是什么样的,请注意!那是黑白相间的,以纯白色为主,插在武冠上是非常庄重大气的。还可以想像,如果是在战场上,敌人的鲜血染红了白色的羽毛,人容易受激而杀红了眼,像鹖鸡一样“斗死不却”。您可以再看看雉鸡翎又是什么样的,虽然据《说文》载,“鹖,鹖鸟也。似雉,出上党。”是说鹖鸡和雉就是野鸡有点像,但这两种鸟的尾羽却差得太远,雉鸡的长翎过细而且是花的,无任何肃杀之气,戴着上战场太过于儿戏了。如此可知在战场上鹖冠有多威风,而雉鸡翎注定是上得了舞台却上不了战场的。那为什么后来鹖冠会慢慢演绎成雉鸡翎呢?这很明显,鹖冠大量流行的结果必然是让鹖鸡倒了大霉。鹖鸡长得倒是极威武,昂首挺胸,威风八面,貌似随时准备与来犯之敌决一死战,但它怎么可能是那些千方百计要来拔毛的人们的对手?所以鹖鸡的数量后来越来越少,到现在成了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国也仅剩下几千只。搞不到真正的鹖鸡的尾羽之后,人们才退而求其次,开始捕捉跟他有点像的“雉”,好在野鸡在中国北方很常见,量还比较大,要不估计连雉鸡翎也成了文物了。虽然野鸡不罕见,但能做雉鸡翎的只是长尾雉,全世界共有5种,除一种铜长尾雉产于日本外,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和黑长尾雉都在我国,其中白冠长尾雉尾羽最长,可达1.8米。雉鸡翎艳丽修长,反而成了戏剧舞台上的宠物。《凤仪亭》里的吕布以及《连环套》里的窦尔墩等都插了翎子,人物显得英俊潇洒,杨门女将里也有几位女将插翎,亦刚亦柔。更可贵的是,翎子还能作出不少特殊动作,籍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神态,后来还有了雉尾生这一行当。翎子功也独树一帜,在掏翎、衔翎、绕翎、刷翎、抖翎、摆翎之间,喜悦、得意、沉思以及惊恐等情绪跳宕而出,人物形象塑造可以锦上添花。鹖冠最早出现在山西,近水楼台先得月,蒲剧和晋剧里的翎子功是绝活,有突出的戏剧效果。《小宴》一剧,吕布在王允府中闲逛,两根翎子旋转舞动,小人得志的样子就活灵活现。等见了貂婵,翎子零乱抖动,好色之徒的轻薄相就应时而出。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明代殷宏的《早春花鸟图》,现藏于美国肯贝尔美术馆。画家精确地描绘出六对尾羽,中心的一对丝状尾羽特别长,呈乳白色,正是难得一见的鹖鸡,现在的名称叫褐马鸡,山西的省鸟。另外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画有一幅《梅茶雉雀图》,两幅画中用野鸡和鹖鸡来比对,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早春花鸟图行文至此,也就可以理解演员宋江是不可能戴上真正的鹖羽的,只能找野鸡毛来蒙事。后来看到旧版《三国演义》对鹖冠也有还原,袁绍先生就认真地戴了一顶,当然也不可能用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鹖羽,据说后来不得不用鸽子毛替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