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戏曲丰盈着百姓的生活,从“宁愿跑得丢了鞋,也不误了晋剧里的嗨嗨嗨”这句老话,可以窥见山西人对戏曲的爱。
作为“戏曲的摇篮”,山西现存戏曲剧种38个,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26个属于濒危戏曲剧种。回看20世纪80年代的普查数据,当时山西有56个剧种,现在已缩减近三成,剧种的消亡令人痛心。
记者了解到,除了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四大梆子”整体发展比较稳定,其他主要在山西流布的本土剧种多呈现剧团数量、从业人员、可演剧目、演出活动、流布区域“五少”的局面,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些濒危剧种成为当下的新使命、新挑战。
剧种为何濒危?
在偏远农村,“看戏的人越来越少,白天演出时观众还没演员多”。戏曲市场为何持续低迷?
为了找准症结所在,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锣鼓杂戏、临县道情、应县耍孩儿、高跷竹马戏等26个濒危剧种的传承保护情况和院团生存发展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
“目前26个剧种根据濒危程度大致可分为两类,13个剧种有濒危倾向,13个剧种濒危程度较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张维君说,濒危程度较高的如锣鼓杂戏、高跷竹马戏、浮山乐乐腔等,有的仅在县域内甚至仅在几个村庄中活动,且可演剧目太少,基本不能在市场中演出,只能作为展示性演出。
“我们家表演竹马戏已经传了五代,在村子里不断代传下来的也只有我们一家了。”高跷竹马戏的传承人郭永虎提起传承满是遗憾。
业内人士分析,“濒危”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剧种流布区域小,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艺人流失;有限的艺人相继去世,传承途径单一,传人短缺,剧目和“手艺”失传;资金短缺、后继无人等现象造成保护传承工作难解的“死结”,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