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丹姐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山西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漫长的发展进程,便是戏曲改革的历史过程。建国四十年来,我省戏曲艺术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也可以说是四个改革阶段。从建国初到年。这是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戏曲改革稳步健康发展的阶段。经过民主改革与净化舞台工作,把那些宣扬封建迷信、鬼怪色情、丑化与诬蔑劳动人民的戏赶下了舞台,逐步地有计划地对我省的戏曲进行艺术改革,整理、加工与演出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打金枝》(晋剧)、《赠剑》(晋剧)、《捉放曹》(晋剧)、《薛刚反朝》(蒲剧)、《游西胡》(晋剧)、《窦娥冤》(蒲剧)、《三关排宴》(上党梆子)等。
游西湖特别是年8月,山西省晋剧青年演出团赴京公演了经过改革的传统戏《小宴》、《杀宫》、《算粮》,获得了首都观众的一片赞扬。这三出戏成了晋剧舞台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这一时期的戏曲改革,因是适应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审美要求的变化而进行的,所以一切戏曲本体的变革,都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戏曲发展的艺术规律,是自觉的改革行动,因此取得的成绩是显着的,也是巩固的。年至年,这期间,由于政治上“左”的干扰和文艺为政治服务口号的影响,由戏曲改革发展为戏曲“革命”,逐渐扭曲了戏曲改革的方向,把改革引上了为实现狭隘功利主义服务的歧途,出现了一批以配合政治运动为宗旨的传统政治戏和只强调内容改革、忽视或排斥形式改革的缺乏审美价值的戏。
小宴戏曲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还出现了一批“话剧加唱”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戏。戏曲改革中的这些“左”的思想,随着政治上“左”倾思潮的发展而愈演愈烈。在江青的“京剧革命”口号的冲击下,我省传统戏曲绝迹,唯有八个样板戏占据了全省城乡戏曲舞台。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白色恐怖时期。从年粉碎“四人帮”到年,在迅速恢复全省的戏曲剧团后,上演了《小刀会》、《红灯照》等新编历史戏及“文革”前后经过加工整理的新剧目,如晋剧《算粮》、《打金枝》、《下河东》及蒲剧《麟骨床》等。由于传统戏被禁锢了十几年,老一代观众抱着怀旧感,新一代观众抱着新奇感,都一齐被吸引到剧场中来,被压抑许久的戏曲审美热情爆发了,于是出现了一股令人眩目的戏曲热,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急剧增加。
算粮戏曲面对这种突发的形势,广大的戏曲工作者一时手足无措,丝毫没有在新形势下进行戏曲改革的思想准备。一时间,经过整理加工的、没有整理加工的、甚至还有一些低级趣味的剧目都涌上了舞台,出现了演出剧目混乱和演出质量下降的严重问题。这时,戏曲艺术已由虚假的繁荣跌入低谷,出现了令人窒息的的危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震撼人心的变革。这些变革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心理、审美意识的变化,从而也影响了戏曲舞台的变化,戏曲热开始冷却下来。不仅那些粗制滥造的剧目无人问津,就是一些经过加工整理的思想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的剧目,观众也在日趋减少。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必须认真解决戏曲与时代的矛盾以及戏曲发展中自身的矛盾,努力在危机中寻求新的转机。
戏曲变革危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必然要突破过去许多陈旧的思维模式,而要发展更敏感、更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思维方式,这样便造成了人们更加复杂和更加丰富的社会心理状态及多样化的审美趋向。特别是青年一代,他们更要寻求具有时代美感、时代节奏感的艺术,才能使他们从艺术美感中得到理性启迪,唤起他们对艺术对人生的新的思考。所以在戏曲改革中一定要恢复与发扬戏曲的现实主义传统,要面向复杂的现实生活,要重视多元化文化层次、思想层次、道德层次和审美层次,用现代意识不断地刷新戏曲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把古典美、民族美、时代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戏曲和人民连接在一起,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
唤起对戏曲艺术的思考此其一,其二,中国戏曲是封建社会区域性自然经济的产物,它深深地植根于封建主义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此它是封闭型的,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是单一型的,社会功能是承受型的,这些都与发展开放的社会现实发生矛盾,使它与具有商品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产生了严重的不协调,由此造成观众欣赏兴趣的逆反心理,使众多的观众离开剧场去寻求更能引起它们情感刺激的艺术形式。要解决戏曲艺术发展中的这些自身矛盾,就必须实现戏曲艺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由承受型向享受型、娱乐型的转化,使戏曲艺术同时代精神一致起来,通过以艺术革新为中心内容的综合治理,对剧本、表演、导演、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各个单元型艺术进行全面的革新和创造,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成为新时期具有更新更美更高境界的综合性艺术。
成为新时期的艺术几年来,在戏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这一思想已被广大戏曲工作者所接受,因此取得了改革的成绩。在剧本创作方面,伟大的时代唤醒了广大剧作者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敢于在创作中进行多方面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探索,能够在自已的作品中贯注着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从而能深刻地揭示社会与人生的本质,表现出历史与现代各种人物的复杂心态与深层意识。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