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档案之鸣盛源戏楼迎泽发布

“抽的顺风烟,看的丁果仙,逛的海子边儿,赛过活神仙”。旧时太原的艺术形式颇多,至今老太原说起唱戏的丁果仙,说相声的夏福义,说评书的狄来珍,还是记忆犹新,通过这首传遍太原大街小巷的顺口溜,可以窥见旧时唱戏在人们心中的期盼和地位。去柳巷鸣盛源戏楼听戏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承载了几百年,是太原人不可忘却的乡愁记忆。随着历史变迁,鸣盛源戏楼已是过去,隐匿在长风剧院记忆深处了。

图片丨长风剧场

戏楼就是中国人的剧场。太原柳巷里的“长风剧院”,清代中叶该处为八旗会馆,专供山东德州、河北沧州、保定以及其它各地旗人过往太原休息驻足、洽谈生意和集会活动,因其专为满族旗人服务,所以名为“八旗会馆”,又因这里的旗人,多属东北、河北一带的满民,遂别称“旗奉鲁燕会馆”。清末,八旗会馆逐渐衰落,一些晋剧的梨园弟子们经常出没于此,在这里粉墨登场,唱念作打,成为一处名为会馆、实是剧场的地方。这里也就成为山西艺人展示才情、挥洒人生的平台。戏子在封建社会被列入“三教九流”,平时没有进祠堂祭先人的体面,被视为下等职业,但却在百姓心中活得很高大。他们或家境窘迫,或天资聪颖、身材灵巧,或念书不进、无心当官,小小年纪就被送进梨园,半夜鸡叫就起来吊嗓子练武功,尝尽人间辛酸。

图片丨梨园子弟练戏

民国17年,将名不符实的八旗会馆改称为“鸣盛源戏楼”,成为省城著名戏园,曾在这里登台表演的晋剧名派颇多。“鸣盛源戏楼”后进行重建,也叫民众第二歌剧院,新民剧院。那时的晋剧名家汇集于此,轰动一时。上世纪30年代末,正是筱吉仙、张美琴及筱姓桂字辈等名艺人组成了阵容强大的新民剧团,太原人称为“二院”。二院在当时,与丁果仙、乔国瑞等人成立的新化剧团一样享誉并州,曾驻演的名家有十四银柱、十三红、马来源、王明甫、丁巧云、福义丑、王银柱、鹿儿红、茹玉书及新秀牛桂英、郭兰英等人。名家大腕在“鸣盛楼”粉墨登场,经典剧目好戏连台,一时太原观众争相传告,火爆异常。山西戏剧文化底蕴深厚,鸣盛源戏楼是见证当时晋派戏曲艺术形成、发展和繁盛的重要实物,也是山西戏曲发展的一个形象缩影。

图片丨郭兰英在晋剧《金水桥》中饰演银

晋剧筱派艺术鼻祖——筱吉仙

图片丨筱吉仙

筱吉仙(-),本名张宝魁,北京大兴人。他与李子健、刘明山、王玉山并称为晋剧“四大名旦”。筱吉仙十岁从师学艺,初攻河北梆子,拜在名家张吉仙门下。17岁出科时,便名闻张家口、包头一线。20岁时转攻晋剧,熔晋剧、河北梆子、京剧唱腔特色于一炉,集小旦、刀马旦、花旦技艺于一身,文武兼能,神形俱佳,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创立了晋剧中的“筱派”艺术。

图片丨筱吉仙和其他戏剧大师

年,打通柳巷南路后,在柳巷南路北口西侧修建了长风剧院。长风剧院原址是清中叶八旗会馆,年取名鸣盛楼,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戏园。年拆除,建长风剧院。“文革”期间改为东风剧院,后又恢复原名。

剧场曾接待过许多著名的文艺团体和表演艺术家,是五六十年代太原最著名的剧场之一。享有盛誉的梅兰芳剧团、上海京剧院、中国京剧团二团、四团、北京人艺及中央广播说唱团,都曾在这里为省城人民演出。著名的梅兰芳、尚小云、周信芳、马连良、奚啸伯、裘盛戎、李和增、郭兰英、侯保林以及丁果仙等艺术家,都曾在这里作过精湛表演。无论是鸣盛源戏楼的鼎盛,还是长风剧场的火爆,传统戏剧的内核始终未变,说明市民需要它、喜爱它,太平盛世时它是百姓的开心果,战乱饥荒时它是百姓的解忧锁,培育子女时它是百姓的教科书,评断是非时它是百姓的公平秤。

图片丨著名的艺术大家图片丨长风剧场看戏票据

鸣盛源戏楼,承载着太原府城的文化记忆与乡愁。过去,逢年过节戏班子为群众演出,乐声、笑声围绕着鸣盛源戏楼,是太原百姓最向往的地方。如今,随着“太原府城游”项目的实施,曾经被记忆遗忘的鸣盛源戏楼有望重塑昔日辉煌。

-特别说明-

编辑:迎泽区融媒体中心

上期精彩:

■“我的迎泽我的家”向您约稿

■记忆档案之“大中市”

■记忆档案之“开化市”

■记忆档案之“五魁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