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优化定位产教融合办学注入新动能

年4月,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将“产教结合”改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走向法律变迁。同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年,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文旅融合发展要求更加匹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等目标,从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优化订单培养、以校育团拓展办学形态、部市共建创新发展高地等方面给予深化产教融合办学的发展指导,为发展瓶颈问题的破解给予政策支持。相关指导意见,明确折射出各省区市优秀的艺术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服务发展适应性上的生动实践。

守正创新艺术师承培养诠释中国特色学徒制内涵特色

现代越剧《红色浪漫》剧照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旅融合日趋深入的背景下,校团合作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学校和剧团不但面临着剧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责任,更要面对文化市场竞争中准确定位并谋求发展的企业化运营的命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黄杭娟谈到。

为避免师承、流派单一模糊,同时解决传统“学徒制”对综合素质培养不足等问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走上“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改革之路。年,浙艺着手立项开展校团合作现代学徒制戏曲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首次携手,开办了第一个现代学徒制小百花越剧班。至今,浙艺已有“小百花班”“浙昆班”“萧绍班”“宋城班”“太湖龙之梦班”“永嘉班”“杭越班”“诸暨班”等现代学徒制班级。

学校通过现代学徒制班级的建设,联合院团、联接剧种、联通市场,形成“三联”模式,构建了“从学生到演员”“从院团骨干到剧种传人”“从‘草根艺人’到戏曲传承民间力量”的多样成才、系统培养的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培养体系,针对院团需求招行当、定流派、选师承。进行生产实际案例教学,推广“剧目驱动教学”和“演学结合”,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学校教育与院团传习一体育人,真正打通课堂与舞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学校联合浙江昆剧团“浙昆班”创排的梦幻版昆曲《牡丹亭》以及与杭州越剧团合作的剧目《心比天高》亮相戏剧节,丰富了传统剧种的时代特质,突破了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变革。独家承办以“戏剧:梦想与传达”为主题的第24届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开创该戏剧节由高校承办的先河。15年来,浙艺共开设戏曲表演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14个,培养学生多人。年10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通过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验收。

校团合一以校育团拓展办学形态和育人载

新编山东梆子古装剧《闯幽州》演出剧照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安立元介绍:“山东是戏曲大省,戏曲文化土壤丰沃。但长久以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戏曲后继人才匮乏的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提升对应用型戏曲艺术人才的新要求。”针对人才培养这个“卡脖子”问题,学校在“以校育团”、推进“校团合一”的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破题之道。

学校依托山东梆子实验剧团与山东省吕剧院、山东省柳子剧团、济南市莱芜梆子剧团等开展深度合作,着重推行校团一体化“双主体、三对接、四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即形成学校、剧团双主体育人,实施专业设置与戏曲事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戏曲创作表演过程三个对接,实现学校剧团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享共育双师、共建实训基地“四个共同”的协同育人机制。以莱芜梆子《杨门女将》《白蛇传》、山东梆子《闯幽州》等重点剧目为载体,强化实践教学,通过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途径,培养山东梆子后继人才。安立元在采访中谈到:“学校实行校团一体化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形成了以一个山东梆子职业教育集团、一个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一个山东梆子实验剧团、一个戏曲人才培养体系、一个社会服务品牌‘五个一’为标志的办学成果。未来学校将继续担当起振兴山东地方戏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山东梆子在齐鲁大地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催生产教融合新生态

《春之祭》演出剧照

基于云南民族舞蹈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高精尖”舞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携手云南雀之恋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建“杨丽萍文化产业学院”,积极探索彰显国际范、中华韵、彩云情的“红土高原”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品牌,在探索政校行企多主体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实践探索上迈出了一大步。

学院坚持协同创新,实现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一体化推进。学院以舞台艺术作品《春之祭》为基础,开展系统性、有针对性的现代学徒制专项剧节目教学实操、课程教材开发、艺术作品创作、教研与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建设,使产业学院建设更加贴合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和企业用工要求。

学院通过校企互聘,培养“双师”教学团队,实现共享共育。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国际化的培养途径,学院全面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学院建设并完善杨丽萍舞蹈大师工作室、表演艺术学院教师培训中心,联合自有实验艺术团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演艺与艺术教育合作。

学院积极延伸载体,提供高水平实践实习和就业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参加舞台实践演出和顶岗实习,并以实习生身份参加《春之祭》全国巡演,在实际演出中提升经验技巧,以优质演出平台为基础,企业、校方共同发掘和培养高、精、尖民族舞蹈表演人才。

立足特色原创教改剧目嵌入人才培养服务文旅融合

话剧《太行》剧照

曾经率先实施“院团合一”办学,成功探索出“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人才培养模式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了具有前瞻性的一大步。年3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和山西省晋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合并组建新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积极推进职业本科院校申报工作。新学校整合校、院、团优势资源,不断传承和发扬具有山西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山西文化大省、文物大省、文旅大省“三个大省”建设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年3月,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推出重组改革后第一部舞台艺术作品——话剧《太行》。中国戏剧梅花奖、话剧金狮奖得主张治中作为指导老师,对选出的46名学生手把手教、亲身示范,将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全部传授给学生。省话剧院82岁的王荫斋老师说:“把课堂搬到舞台上、课本理论知识和舞台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想学生们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相信他们的艺术之路会越来越宽广。”该剧自年3月9日首演至今共演出65场,有90余个基层党支部组织党员观看,观看人数达2.4万余人次。年岁末,《太行》开启了首轮保利院线巡演的新征程,历时31天,辗转5省市,行程余公里,剧场观众达余人次,线上图文直播观众达13.7万人次。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艺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办学的改革探索已呈现形态上的变革和生态上的更新之势。相信全国各艺术职业院校在办学适应性上将会强势拉动产教融合新引擎、增强办学新动能,实现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的办学革新,更好地适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

(本文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委托《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课题组供稿,统稿:胡莉,参与采写:韦怀、胡若雪、程蔓、刁维军。图片由各院校提供。)

责编:杨子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