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郭兰英
第二章流浪卖艺并州学戏
年郭兰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在郭兰英到来前,桑氏已经“买”了一个小女孩,叫郭美英,比郭兰英小四岁,是兰英的平遥老乡。这样桑氏名下三个唱戏的女孩子以年龄排序是郭凤英、郭兰英、郭美英。郭凤英已经成名,桑氏请师父,专门教郭兰英和郭美英学戏。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郭美英
相关链接:
晋剧《红霞》郭美英
晋剧《江姐》郭美英
晋剧《金水桥》郭美英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郭美英辞世晋剧《小别母》郭凤英郭美英王正魁“福义丑”是桑氏为郭兰英和郭美英延请的第一个师父。他是清徐县的,本名王福义,早年在蒲剧班社唱旦角出名,年纪大了以后,眼睛、嗓子都出了点毛病,只好改丑角,不料依旧精彩,得名“福义丑”观众送他绰号“草上飞”。天不亮,福义师父就叫兰英、美英起床,一起到海子边晨练。“福义丑”师父
海子边是汾河东岸的一处洼地,元朝时,因“积水的地方”在蒙古语中叫“海子”,其周边一带便得名“海子边”,“海子边”这一称谓在太原已有多年,见证了太原的沧桑巨变。海子边曾经繁华过,社会稳定的时候,这里是城边美景。清代狭邪小说《花月痕》写道:“走到东南城根边,遥见一带波光,澄鲜如镜,掩映那半天楼阁,俨如一幅画图。”而郭兰英走到海子边的时候,正值抗战时期,社会治理混乱。所以,海子边行人寥落。一大清早,福义师父就将两个孩子领到一面墙前,让她们面壁喊嗓子。福义师父示范:“咦——”孩子们跟着学:“咦——”福义师父示范:“啊——”孩子们跟着学:“啊——”师父的声音出来清丽而绵长,带着情感,孩子们一时难以做到。兰英感觉到了差距,她很用力,甚至憋红了脸,还是不像师父的声音那样好。福义师父说:“别着急,这需要日积月累,慢慢才能练成。”兰英、美英自己喊,师父耐心听着,不时给予指点。等嗓子喊热了,师父教兰英、美英念白。《三娘教子》中王春娥的一段念白,郭兰英和羊成师父学过,在一句“懵懂的小奴才把娘瞒哄”之后,念近个字:儿啊,你今逃学的意儿,为娘心上全然明白。你见旁人孩子玩耍,你也要玩耍,你可怎比得人家,旁人家孩子,下得学来,上靠二位父母,下靠三兄四弟,我儿你靠着谁来?靠天天高,靠地地厚,靠亲无亲,靠故无故。靠着为娘,娘乃中年寡居,靠着薛保,他已风烛残年。儿啊,你可晓得,学成了如梁如栋,学不成如蒿如蓬;学成了如金如玉,学不成如土如泥。岂不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少时不把苦功用,老来读书悔不及。这段话表达了“有靠可玩,无靠则学”的核心观念。在“玩”——“靠”——“学”三个层次表述上,逻辑清晰,态度恳切。主人公使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入情入理地启迪晚辈“少年学习才是硬道理”。福义师父选择这段念白启蒙,同时达到了对兰英、美英的教育作用。她们家境贫寒,无天、地、亲、故相依靠,才来学艺。如果学不成,未来自己的价值等同于泥土。要想未来身价是“金玉”,勤学苦练是必由之路。从舞台表演的角度看,这样长的一段念白,道理恰恰是简单的道理,理解起来不难。演员如果念得没有味道,表达不出人物特殊境况中的生命感悟和望子成龙的思想感情,怎么能让观众坐得住?所以,喊开嗓子后,第一要做的是“念功”。海子边的阳光是被兰英喊出来、念出来的。等天亮了,海子边有一些活动的人了,师父带着孩子们回去,回到院子里教身段。年,郭兰英在中国音乐学院多功能厅给学生们上课时说:那时候练功就苦了。因为我已经受了那个苦了。主要是戏曲的功夫,我作为一个演员,演戏也好,唱歌也好,都能用到。身体整个形象、气质出来,主要是这个。一开始也是跑圆场啊,在院子里头,走路都坑坑洼洼的,一块砖一块砖的,四方的,破破烂烂的,走圆场、下腰、踢腿、拿顶、翻跟头,就在那个院子里头。或者师父拿一个放羊鞭子,有时候你的手刚下去,手一到地下,他拿鞭子“啪”一抽,抬起来就打不着,抬不起来,那个鞭子就缠到手上了。这样鞭梢要从手上拽下来,手全都是破的,一层皮都下来了。成名后的郭兰英专程回太原看望
“九二师父”张春林
福义师父教了一段时间走了,新来的是“九二师父”。“九二师父”本名张春林,按照《晋剧百年史话》口述人王永年的推算,“九二师父”出生于年,即丙戌狗年,清光绪十二年。他教郭兰英的时候,已经56岁了。虽然师父换了,但晋剧教学模式是一代代沿袭下来的,都一样。郭兰英回忆说:每天清晨四点就空着肚子到野外去练声。开始并不大唱,而是“喊嗓子”。师父教我们喊“唔”和“啊”(“唔”是闭口音,“啊”是开口音)两个字,“唔”字发音时由小肚子(实际上就是一种胸腹相配合的呼吸法,并非把气吸到小肚子里去)经鼻腔共鸣再从嗓子里出来。“啊”也是从小肚子出发,但没有鼻腔共鸣是圆的。喊“唔”或“啊”字时,也有高低音的变化。但极简单,喊了十分钟到二十分钟之后,嗓子里“热火”了,就是“润”了;再下去念道白。道白的声调比唱低,比说话高;每一句道白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作用是练声音又练字。我初学时,常练的一段道白是《三娘教子》。念到“出溜儿”(即嗓子眼滑了)时就好了,接下去才用戏中的腔调来练习;喊嗓子和念道白是为练唱做了很好准备。当时不管身体好坏,我们每天不间断地总要有三四个钟点的练声。师父教唱,主要根据徒弟的具体情况。鼻音太重的,就光念道白;位置不对时也不许唱。每人的毛病不同,每天的情况也常有变化。我们有好几个师父轮流教,但方法是统一的。所以虽然换了人,也并不妨碍教学。声音要能运用自如,须掌握几种位置,即靠前、靠后、靠里、靠外、中音,及“脑后摘筋”(指头腔共鸣)等等。靠前音不用小肚子发,而是逼在前面的(“嗳”)。中音是小肚子出来的,因运用底下的气顶上来,所以最圆润充实。“脑后摘筋”是把声音绕到脑后去(唱“一马离了——”)。这几种声音,不能单用一种,主要是综合起来运用;虽然位置不同,发音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晋剧《蝴蝶杯·藏舟》剧照
郭兰英饰演胡凤莲
北方冬天的早晨,寒风凛冽,郭兰英一如既往地去海子边。师父要求兰英伏在冰面上练声,直到把坚硬的冰面哈出一个洞来。即使刮着大风,飞着雪花,都得张大了嘴,对着风、对着雪喊嗓子。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也必须坚持不懈地练。早上四点到八点,海子边练声四个小时。回到院子里,是两个小时练习武功的时间。早晨这六个小时结束后,才能吃早饭。早饭之后,大约十点到十二点,练习勾嗓子。郭兰英说:所谓“勾嗓子”,是唱时双手举起,一腿抬高。我小时练的一句是“卖,卖,卖水……啦……”如能在这种情况下唱得位置正确,运气从容,那就表示唱功已经得起考验了,正式唱戏时,不会感到费劲了。同时,因为我们上台时常须边舞边唱,甚至表演栽跟斗时都要唱,这种勾嗓子的办法,可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中午过后,需要练习“吊嗓子”。所谓“吊嗓子”,是一种特别的唱法,我们叫做“拉二音”,就是把气逼在里面,唱高音的“咿……”换气的方法,和正常的相反。因为唱时气是往里吸的,换气反是往外呼了。这种唱法很易累,但有它的特色。因为音细而尖锐,用在表现悲和喜有独到之处。“吊嗓子”除了“唉”“嗨”,我学时常唱《打经堂》中的“五花腔”。(唱:“人生在世,再长岂有一世,唉……咳……唉……咳……”)这段相当复杂,其中有腔有肉,唱着是否有腔有韵,就以此为考验。一天中的第二顿饭,吃得比较早。晚饭之后的时间,要听师父念戏。因为那时候戏班子里的师徒基本不识字,师父的戏文都记在肚子里。于是,师父一句一句教,兰英一句一句记,全是口传心授。晚上有时候还要到戏园子里演出,演出结束回家,一般都到夜里十二点了,等睡下,就更晚了。有时候,真正休息睡眠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睡觉的两个小时也不消停,枕着腿睡,再换了腿继续枕着睡。这日子全是和身体较劲。这就是一个学戏孩子的一天,这样的生活至少持续三年。为了未来成为“金玉”而非“土泥”,做着好梦的孩子们必须忍受这番苦。老话说:“不吃苦中苦,难得人上人。”尽管许多孩子终其一生没有成为“人上人”,但在少年时候也不能不吃苦中苦。至少,郭兰英是这样过来的。到了太原,郭兰英就由师姐郭凤英带着开始闯荡省城演艺圈了。那时,郭凤英搭班新华剧社,在太原开化寺新化戏园演戏。新华剧社的班主,是晋剧界拥有最高声望的“果子红”丁果仙和“狮子黑”乔国瑞。“果子红”丁果仙与“狮子黑”乔国瑞合影
乔国瑞,年出生在太谷,本名根林,工花脸,因晋剧花脸称“黑”,所以艺名“狮子黑”。他14岁学戏登台后以威武的扮相、洪亮的嗓音、大方的工架名满剧坛。他文武净角无所不能,且为人刚正不阿,能急人之所急,受到同仁的敬重。相关链接:乔国瑞艺术作品合集丁果仙,小名果子,因晋剧须生称“红”,所以她艺名“果子红”。丁果仙于年出生在河北束鹿,本姓钱,幼年时以几斗粮食为价卖与丁家。年,丁家父母带着她到太原市投亲,受尽凄苦。她7岁起学戏,受尽责打之苦。她“宁愿自己累死,不让师父打死”,练出了过硬的本领。她十五六岁红遍晋北,乃至张垣(张家口)、京津。“女演男而不露女相”“女演男而胜于男”,丁果仙创造了一个剧坛神话。年、年,丁果仙应百代公司邀请灌制唱片,获得“晋剧须生大王”称号。相关链接:丁果仙艺术作品合集新华剧社年起班,一直在太原有很高的声誉。日寇侵占太原后,丁果仙不甘受欺凌,挂须归田,到忻县令归村隐居去了。所以,这时候的戏班由“狮子黑”一个人掌管,郭凤英在戏班担当小生行的演出。晋剧须生一代艺术宗师马秋仙
相关链接:马秋仙艺术作品合集经狮子黑同意,相约兰英不挣戏份,只跟班学艺。说是跟班学艺,实际那时兰英已能演不少小戏。她和“小果子”马秋仙演的“对对戏”(情节简单的小戏),由于两人都是好嗓子,表演认真,长得也可爱,所以每演都能获得观众好评。可是鉴于当时众梨园的营业状况不好,加上论资排辈的思想作怪,兰英她们只能唱“帽帽戏”(本戏前面的折子戏),等观众到齐了,她们的戏也演完了。要么就是在别人演的戏中扮演个说不了几句话的人物,顶多在台上出出进进跑那么几次。所以好多观众对她们始终不大熟悉。进入晋剧界,郭凤英和母亲桑氏、“九二师父”对郭兰英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大伙儿一开始觉得,郭兰英个儿矮,脸型宽而长,扮相为小武生的话,会呈现英俊灵秀的舞台形象,于是,就确定了小武生的行当,并为她排了《翠屏山》中“石秀”的戏。但郭兰英身上,清丽的嗓子是无价之宝。“九二师父”就和郭凤英、桑氏商量:“如果让孩子完成大量的武生动作,同时还要唱着,嗓子肯定受不了。如果把孩子的嗓子练没了,岂不有点可惜呀!”大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停止了郭兰英的武生功夫训练。而郭兰英基础好,学动作灵气,于是又被确定为刀马旦,但刀马旦的武功一样需要强体力支撑,同样面临对嗓子的保护问题。“九二师父”再次和郭凤英、桑氏商量,索性不让孩子练武功了,远离棍棒,改成了小花旦,充分保护嗓子,不要因教育而泯灭了天赋的资本。晋剧《坐楼杀惜》剧照
郭兰英饰演阎惜娇
不练武打等外在的形式,兰英就一门心思学习行腔和对人物精神的把握,唱功更见精进。大段的演唱,郭兰英应付裕如。“九二师父”又一次找到郭凤英和桑氏,说:“兰英处处都好,自从不练武打之后,行腔更加圆润饱满,做戏更为准确生动。花旦发挥不了她最大的潜能,咱让她唱青衣吧!她要早成功,全凭一个唱就行!”郭凤英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桑氏更巴不得兰英能赚钱。于是,青衣就这么定了。郭兰英说:“改成花旦、小花旦,不拿刀枪剑戟什么了,全都是小手绢。后来觉得不行,花旦唱得不过瘾,最后就改成了青衣。”果然,兰英改了青衣,武功的积累用得上,更重要的是演唱的优势发挥出来了。于是,兰英一举成名。年,郭兰英在中国音乐学院说:我唱出名的戏叫《火焰驹》,也有武打,一般是要跳起来,蹲下去。其中有一段戏叫《打路》,我是从那段戏出名的。我师父和我一块演。(在)旧社会啊那就叫角儿了,就是大师了。什么是大师?在旧社会就是“老板”、“角儿”、“挂头牌的”!晋剧《金水桥》剧照
郭兰英饰演银屏公主
金世耀饰演秦英
在郭兰英所处的那个时代,艺人名字在海报上的位置与书写方法有个规律,一般分“站着”“坐着”“躺着”三种。最有名、最有市场感召力的艺人,他的名字从右到左横着写,最耀眼,这叫“躺着”,这就到顶级大师的位置了。其次,主要角色,姓在上,名在下。下面的名字也从右到左写。他的姓名三个字呈正三角形“稳坐”海报中间。这是头牌其他配角演员,名字竖着写。这叫“站着”。站着的位置,也分次序,从靠近“坐着”的到最边缘的。排序体现了演员在剧中担任角色的轻重。郭兰英说:从“站着”的最后一排,一个劲地往里挪,一直挪到挨着“坐着”的,那就不得了了。这时候,你浑身的武艺就差不多了。当然,浑身上下也没有一个地方是好的了,全都是伤痕了。当你“坐”上去了,“坐”那里了,这就是“挂头牌”了,然后就是叫“老板”了,再上去,就是“躺着”的了。你别说,旧社会,很多事情都很有讲究,观众都懂。郭兰英的名字从边缘一步步升了起来,这是一个旧艺人的成功梦想。为了满足虚荣心和在业界的名利观,桑氏强迫郭兰英镶了两颗金牙。郭兰英说:本来都是真牙,门牙旁边两个牙要镶上金牙。为什么呢?在旧社会,你就是必须得镶,镶完了以后你才能够出名,你不镶就不能出名。那时候,师父就是把我的牙边上磨完了以后,套了两个金牙的那个套。套上去,特别扭。我那个时候不懂,本来演戏化上妆,那个戏曲妆已经够花哨的了,结果这个嘴上也给它打扮,我出去就张不开嘴了,老是低着头。结果师父就说你必须得要露出这个金牙来,你不露这个金牙给你镶这个干什么呢?就是让你露金牙。我说:“露金牙,算什么戏呀?”他说:“这也是一出戏。”我说:“这叫什么戏?”“金牙戏!”没听说过,他说不出什么来,只有这样。他必须得要让你镶上。推荐欣赏:晋青会作品全集(—)晋剧《算粮》郭兰英(壹)晋剧《算粮》郭兰英(贰)晋剧《算粮》郭兰英(叁)晋剧《登殿》郭兰英晋剧《铡美案》郭兰英晋剧《龙江颂》郭兰英歌剧《刘胡兰》郭兰英晋剧《坐楼杀惜》郭兰英晋剧《金水桥》郭兰英(壹)晋剧《金水桥》郭兰英(贰)晋剧《金水桥·哭殿》郭兰英晋剧《金水桥》郭兰英马玉楼刘仙玲等民歌《妇女自由歌》郭兰英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郭兰英晋剧《回龙阁·登殿》郭兰英马玉楼晋剧《明公断》郭兰英郑忠贤马玉楼晋剧《坐楼杀惜》丁果仙郭兰英冀美莲晋剧《秦香莲·大堂》郭兰英马秋仙王银柱晋戏·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郭兰英史佳花点击进入下方「听鉴三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