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晋剧 >> 晋剧知识 >> 秦腔晋剧血脉

秦腔晋剧血脉

太原市晋剧一团年7月与西安市易俗社联谊合影前排左起孟遏云

郭凤英苏育民丁果仙刘毓中牛桂英杨秋实后排孟小云杨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抚民白桂英

同根而生,秦腔晋剧血脉

历史上,秦晋之好代表了秦国和晋国两个相邻大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也正因为是“邻居”,两个省份之间的文化有很多相近之处,最为出名的就是秦腔和晋剧,在彼此接壤的地方,山西人用嘶哑的声音吼着秦腔,而陕西人则同样高亢地唱着晋剧。其实,秦腔和晋剧有很多相同之处,剧种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就连在央视戏曲舞台上,两地知名的戏曲演员还演唱了同样的曲目,展示了两个曲种不同的风采。秦晋之好,就以这种方式,继续传播下来。?

  A 晋剧和秦腔,本是同根生

秦腔和晋剧,是出自名为“梆子腔”(又名山陕梆子)的同源,而随着梆子腔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逐渐衍变成梆子腔的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同州(今大荔)和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的同州梆子、蒲州梆子(蒲剧)的合称。在戏曲研究者看来,秦腔和晋剧是根本不分家的,因为在明清时期,在两地剧种还未完全独立发展之前,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联系密切,在全国各地遍布了不少山陕会馆,休闲也好,思乡也罢,那时的山陕梆子就成为两地人的心头好。   山西戏剧研究会的王培宾告诉记者,位于黄河两岸的同州和蒲州地区,不但是梆子腔的形成地,也是梆子腔向其他地区传播的根据地。梆子腔在各地的演变,其实就是它从“秦地”流传到晋、冀、豫、川、滇等地以后在当地方言和地方音乐影响下的演变和发展。以陕西的中部、山西的南部为中心,梆子腔在向北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山西晋中为中心的“中路梆子”(今称晋剧),以及流行于山西中部的“中路梆子”,北部的“北路梆子”和流向河北的“河北梆子”;在向东流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河南梆子”(今称豫剧)和山东梆子;流传到西南地区,变成四川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戏”。所以说,晋剧和秦腔应该是同根生。在清朝末年,秦晋艺人联袂进京,“山陕梆子”同台献艺,传为艺坛佳话。

  B 晋剧第一科班,里面是陕西娃娃

之前说过,山陕梆子是秦晋两地商人的精神家园,抚慰了他们的思乡之情,而把这梆子戏正式带到山西晋中地区,并且发扬光大的,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太原府祁县张庄人岳彩光。   刘巨才先生在其撰写的《晋剧百年史话》中写道,晋中一带最早的戏剧科班名为“小云生班”,这是在清朝嘉庆三年(年)由晋商岳彩光创办的。岳家在祁县乃首富,在内蒙古等地经营田庄和酿造业,在江苏、河南等地开设钱庄,岳彩光酷爱吹拉弹唱,最后就从陕西大荔县,也就是同州梆子的起源地买回了30个娃娃,回到晋中老家开办了“小云生班”,并且请名伶“鱼儿红”张世喜任教。话说,当年清朝朝廷下令“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所以岳彩光的举动,无疑得到了大量戏曲界人士的赞可,而且大量的蒲剧名伶慕名而来,组建起了“大云生班”。看着日益壮大的戏曲队伍,有点得意的岳彩光在自家戏台上挂出一面牌匾,上书四个大字为“秦妙更晋”。一年后,“小云生班”的娃娃们能登台献艺了,而这些娃娃们在日后的演出当中逐渐成熟,不少人成为了晋剧名角。   据王培宾介绍,在戏曲史上谈秦晋之好不得不提到一位文化使者,那就是“老三盏灯”王来来,人们说他“生在陕西,学在蒲州,红火到崞县忻州,驰名在宣(宣化)大(大同)京(北京)口(张家口),扭回头踏了宁武,跨了朔州,没办法离开北路,想往南路,老在中路”。他最先为蒲州老三义园的学生,后来又去新三义园当老师,接着又成立了坤梨园,一时名伶丛出,技艺卓绝,新三义园的娃娃在北京演出时大显身手,成为当年红极一时的名戏班。这既是一个名艺人艺术生涯的简记,也说明了蒲州梆子同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及口梆子和京梆子的密切关系。

  C 同一剧目,别样风采

在央视的戏曲晚会上,经常会看到晋剧和秦腔同时演出的情况,与其说这样一种安排是对秦晋之好的解读和诠释,不如说两个剧种之间的艺术特色有相同之处,但却在岁月长河的演变中散发出了别样的风采。   年央视戏曲晚会中,秦腔表演名家齐爱云和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同台,演出了《打金枝》的选段,这种演出很是别致,同一剧目,不同的剧种,无疑是展示与交流的最好机会,也是戏曲文化碰撞的最好机会。单从音乐方面而言,两个曲种的节奏差不多,曲牌和结构上也很类似,都是高亢的,所以说不少戏曲剧目,晋剧能演,秦腔也能演,诸如《打金枝》《大登殿》等等,这代表着两地文化的融合,以及对艺术鉴赏水平的一致。   其实,秦腔与晋剧的交流也是由来已久。在两地刚刚成立剧团之初,就频繁联系,秦腔与晋剧的戏曲交流活动也因此展开。据王培宾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太原市晋剧一团移植演出了陕西剧作家姜炳泰的秦腔剧作《屈原》,丁果仙饰屈原,牛桂英饰婵娟,郭凤英饰宋玉。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领衔主演的太原市晋剧一团出省巡回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个月。西安文艺界一时竞说《打金枝》《走雪山》《小宴》,为丁果仙的表演艺术、牛桂英富有韵味的唱腔、郭凤英的翎子特技等而倾倒。晋剧团同志们观看了秦腔著名演员刘毓中演出的《祭灵》,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华、杨令俗演出的《龙门寺》等。秦晋艺术家互相观摩,切磋艺术,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云学唱《探窑》中王宝钏的唱段。郭凤英给秦腔青年演员陈妙华说戏。还有一桩轶事:一个星期天加演日场,丁果仙演出《卖画劈门》,这正是刘毓中的拿手好戏,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刘满怀虚心地去看戏,两位“卖画老人”在此剧中的唱腔苍劲悲放,有异曲同工之妙。   秦晋交流的第二次高峰在年。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由罗明和尚小云先生率领来到太原演出了《破宁国》《断桥》等剧目,那慷慨激昂、满宫满调的声腔和经过名师传授的水袖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两地演员相互交流,探溯源流,互相承认找到了近亲。在山西,尚小云先生以爱花育花、诲人不倦的精神对晋剧青年演员传道授业,不遗余力,一批旦角演员拜于门墙。当时的山西省文化局为此在太原迎泽宾馆举行了向尚小云拜师仪式,其弟子有王爱爱、田桂兰、张友莲、冀萍、肖桂叶、高翠英、薛林花等,太原市的两名弟子高翠英、薛林花于年又专程前往西安受教学艺。   历史大抵如此,秦腔和晋剧这一对“兄弟”在历史的长河中血脉相通,而“山西品牌中华行”带去的不仅仅是晋籍名品,更是把三晋文化缩影呈现在陕西人民面前。而让我们倍感亲切的是,“兄弟”俩终于能够再度重逢了。

本报记者 孙轶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