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半人生,为爱而活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山西青年报」

本报记者王丽娟      7月26日,天亮得很早,4点半就已起床的王小东正在翻看剧本。早起工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王小东,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以下简称太原市艺校)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编剧、一级导演,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从年踏入专业戏曲的大门,40年的跋涉之旅,让他成为山西文艺的重要力量。在给文艺带来全新变化和思维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光荣与梦想。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人生经历,让他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勤耕则获,善思乃聪”始终贯穿于每一个角色的转变中,直到多年的诤言,变成改变的力量。他大爱、善良、真诚、无私、坦然、认真,站在别人的立场寻求将心比心,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他就是那个把最初的梦想,变成一生坚守的人。      初识:从小埋下戏曲的种子      “妈妈小时候家里很穷,辗转寄养在别人家中,每天很早就起来干活,让她最快乐的就是去看戏。”回忆起母亲王玉珍小时候的故事,王小东的眼眶湿润了。   由于经常看晋剧泰斗丁果仙、牛桂英等前辈的演出,母亲得到了她们的   九年的学习,母亲成为一名优秀的“刀马旦”演员,被誉为“电旦”。之后,她到云南、下四川,又跟着很多戏曲名家学习。   “家里穷,是党给了机会,让我唱了戏,有了饭吃,还生了你们五个娃……”每次讲故事时,母亲都会以这个故事为开头。在年幼的王小东心中,是戏曲给了母亲新生。年,母亲回到太原市艺校任教。那时的他就常跟着母亲,与那里的学员一起练功、玩耍。   “我们家四个彩女,一个龙套。我就是那个跑龙套的。”王小东打趣道。由于家中孩子多,父亲又常年在外工作,在他的记忆中,奶奶总是在晚上不停地做衣服,妈妈会在早晨五六点时,赶去饭店拉人家不要的灰渣来打煤糕。   “我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要扛起这个家。”这是王小东从小根植于内心的信念,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必须努力。   年,太原市艺校招生。王小东从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进入学校,正式开始戏曲专业的学习。      继承:踩着母亲脚印      “唱戏,是受到母亲影响。作为优秀的晋剧‘刀马旦’演员,母亲得到丁果仙、张宝魁等老一辈艺术家指点,传承了精华。我是踩着她的脚印前进的。”王小东说。   可以说,王小东的艺术造诣传承于世家。世家对传统艺术是最好的传承与体现,尤其特殊技术演艺与民族传统,世家往往最能掌握精华,继承与发展,推陈出新。在太原市艺校上学的四年中,他得到了很多“真传”,成为那一批学员中的佼佼者。   年8月,16岁的王小东响应支援山区建设的号召,毅然进入太原市古交矿区晋剧团,成为一名演员。   “刚毕业的孩子只有十五六岁。他母亲不放心,就找到我,希望有时间照顾一下孩子。”67岁的国家一级编剧乔俊宝说。当时,他还只是古交文化馆的一名普通员工。   聪明、漂亮、有灵气,这是王小东给乔俊宝的第一印象。又看了王小东表演的《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滩》等戏后,他对王小东更是特别关照。   在那个年代,剧团的剧务是最难做的。演员们各有各的情况,白天都不愿意去,喜欢争取晚上的时间。演出的多少,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让乔俊宝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刚出茅庐的娃娃,竟然主动要求当剧务,还解决了演出中的“老大难”问题。   王小东的认真、执着、谦虚博得了大家的喜爱,很快就被提拔当了舞台总监。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工作的过程中,才知道知识的可贵。”王小东开始上电大,补文化课。同时,他看到乔俊宝那里有很多书,就总是找机会去学习,这些书籍也成为王小东汲取知识的海洋。“古交条件不好,他们冬天下乡演出回来,炉子都是冷的。每次,小东就会来我办公室先休息一晚。”乔俊宝说。但乔俊宝不知道的是,他已经成为王小东走上编剧道路的领路人。      执着:当好一名老师      年8月,在古交工作了整整三年的王小东,回到太原市艺校。三年的基层历练,让这个18岁的孩子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担当与责任。   梁忠威,国家一级演员,现为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骨干,他是王小东带的第一批学生。   那时,只有12岁的梁忠威是班里最淘气的一个。为了给新来的老师一个下马威,他吊着胳膊来到班里,“最佳演技”骗过了王小东。事后才知道,他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偷懒。   为了治服这个“小淘气”,王小东与他斗智斗勇。有一次练功时,梁忠威又带着“伤”来了。王小东就让他走“旋子”(一种练功的技巧)。没想到,走着走着,梁忠威累了,就忘了装病的事,一下子就露馅了。   “小时候不好好练功,王老师没有用打骂或伤害自尊的方式教育,而是以他独特的方法因才施教。他既像老师,又像大哥。今天,我的基础打得好,全部依赖王老师。”梁忠威说。   为了当好自己心中的老师,王小东与这批孩子打成一片,晚上为他们写小品剧目,白天和他们一起排练。如果有人没有吃早饭,他就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买。以至于后来,孩子们都不想吃食堂的饭,就等着他买早餐。他的宿舍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只要一去,所有东西都会被扫荡一空。   王小东带着他们上电视,组织他们搞活动,记得他们的生日,经常是母亲刚刚做好饭,他就领着一群孩子来吃饭……他是这群孩子的领头人。如今,这批孩子已然站在舞台的中央,成为戏曲的中坚力量。      抉择:被“抢”的人才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提高山西文艺创作水平,时任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郭士星跑到中国戏曲学院找到时任院长周育德,向他申请要在山西办一个导演班。   得知山西有此需求,周育德召集了各系主任,却发现一个指标也没有了。“我们山西实在缺导演人才,就给我们挤点资源吧。”郭士星说。经过一番研究,最终决定每个系挤出一个指标,16个指标参与社会招生,地址就在山西,由北京老师授课。   年,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山西班正式开班,王小东成为其中一员。“我们那批人都是从各个剧团或文化馆考进来的,大家都有一定的戏曲基础。”国家一级编剧张芬说,“我们外地学生下了课基本没什么事。小东不住校,他还兼着自己学校的工作。印象中,他就像一个赶场的人,总是特别忙,每天赶着时间跑。虽然这样,但他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位列前茅。”   张芬是王小东导演班的同学,也是他毕业汇报演出的搭档。   毕业演出时,郭士星去看自己培养出的苗苗们。那天,王小东给了现场所有人一个惊喜。“他自编自导,和张芬一起演出的《拾玉镯外传》引起了很大轰动。小东演媒婆,他一上场,从扮相上就引起了   正因为这的演出和在学校的表现,三家单位同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中国戏曲学院希望他可以留校,山西省戏剧学校想调他过去,山西省戏研所也想要他。”时任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的窦明生说。为了“抢”这个优秀人才,窦明生还把他的档案调到了山西省戏剧学校。   “三个地方都没有去,我还是留在了太原市艺校。这里是母亲奋斗过的地方,也是培养我的地方。这种情结不能忘。”王小东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守着自己的初心。      坚持:踏踏实实做事      人生就如一部戏,王小东就是这场戏的编剧和演员,他把自己的人生绽放得精彩绝伦。   从年参加工作,他奔跑的步伐从未停止,读书、上电大、进修导演,每一次学习都在为更好地提升自己。他给学生写小品,推他们上舞台。他为企业拍戏曲,给职工带来欢乐。他给家人温暖,无私奉献。他优秀的品格,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记得第一次拍戏,挣了元。他拿出元给奶奶买了条皮棉裤,将剩下的元放在厨房的小阁楼上。第二次,他挣到0元,用其中的元为奶奶买了轮椅,将元放入阁楼上。后来,他只要拍戏挣了钱,除了给家人买东西,剩下的钱都会存到阁楼上。奶奶去世时,他用阁楼上存着的钱送走了老人,这是对奶奶最好的报答。   幸福总是会降临到努力的人身上。在给古交一家单位拍戏时,王小东遇到了他的妻子。由于妻子家境特别好,为了避免有人说闲话,他暗下决心付出比平时更大的努力。几年内,他获得了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省、市劳动模范,他的作品获得各种国家级、省级大奖。年,被评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入选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获得山西省曲艺教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那些年,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是家里人的骄傲,孩子一直拿我做榜样。”王小东说,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几乎没有娱乐,有的只是干不完的事业。年到年,一年之内,父母相继去世,王小东强忍着巨大悲痛,一直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从此,他的生活也从单位、父母家、自己家的“三点一线”变成了单位、自己家的“两点一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