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飞怒批戏曲现状花几百万排戏老百姓也看

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4/6188146.html

老戏骨何赛飞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在山西电视台《戏聚高平·擂响中华》直播中的一段发言: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华奖,花几百万排戏,得了奖以后老百姓也看不到。戏呢?钱呢?哪里去了?老百姓看不到!你们把我zhua了去,我要讲。我是因为团里排不到戏,才去拍电视剧的。

何赛飞老师点评的那位山西晋剧演员,其实我理解是这样,他是体制内晋剧团的一个编外演员,有水平,没编制,或者说领导承诺他能给编制,但好几年了还没给,一个月一千多块钱,还要靠开网约车补贴家用,何赛飞说那些拨款那些补贴几百几千万都没有花在这些真正热爱戏曲的基层演员身上。是的,很无奈。不过,换一个角度,你在那些查企业信息的网站上搜“晋剧”,会搜到很多类似“XX晋剧艺术文化有限公司”“XX晋剧演出有限公司”这样的民营企业,不仅山西好多城市都有,别的省个别地方也有,这还是以公司形式正儿八经注册的,一定还有很多没注册公司的几个人搭伙演出的民间草台班子。有这么些,说明一定有市场。有市场,但其中有一些有水平的演员收入却只有这么点。这里面除了“没有把拨款花在基层演员身上”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演员自我选择问题。用相声来替换吧,这样大家更熟悉。你本身具备了一定的相声水平,那么你是愿意去考德云社?还是愿意去XX曲艺团?曲艺团就是体制内的,一开始没编制,当然领导会跟你说好好干,以后会有的。或者还有一种选择,你自己扯起一面旗帜自己单干。反正各种选择各有利弊。当然完全没有指责那位演员的意思,敬佩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并不了解更详细的情况,现在纯粹是以旁观者角度随便说说,就是觉得有时候不妨跳出来想问题。

何赛飞那段话其实还有个很寒心的地方,就是以她的身份地位,她讲那些话的时候,提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不知道能不能播出去,第二是她特别提到了“就是你们把我抓了去,我也要讲”。

这意味着什么呢?虽然她只是说了一个大家都看到的事实,但是她自己也知道讲这种话风险很大,风险大到了她自己都知道有可能会被“抓了去”。这才是最悲哀的。不过她当时虽然动情,但是后面北京日报采访的时候显然平静多了,说得就比较圆润了,想说的都说了,但是也没有特别出格的话,就比较安全了。

我印象中,年以后,戏曲的巅峰是八大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交响音乐沙家浜》,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没排上号的,京剧《杜鹃山》,歌剧《洪湖赤卫队》等,也很优秀。(顺便普及个写作常识,书名号之间不要加顿号。)可能是改开后要刻意否定文革时期的文艺成就,一大批传统戏剧被发掘出来,“号令一声绑帐外”“龙驹凤辇进皇城”“一轮明月照窗前”“海岛冰轮初转腾”。正如郭德纲借传统相声发力,把姜昆等几乎全体体制内吃经费的相声演员全打翻了。八大样板戏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上,还表现在乐器改革上,比如首创把交响乐与传统京剧四大件相结合,真的是荡气回肠、气势磅礴,比如大家熟悉的《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杜鹃山》中的“乱云飞”等。不能说国家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戏剧上不努力,而是很努力。与郭德纲的传统相声非常相似的命运,戏剧先经历了一个“回光返照”,就是传统戏剧一度打败了新编戏剧,或者说把新编戏剧贬得无地自容,然后狠狠地风光了十年,紧接着就迅速进入植物人状态。德云社的相声不就是这样吗?就问你创新不创新?创新,可能还勉强活一阵儿;不创新,死的更尴尬。

何赛飞老师的呐喊,与其说她是为了“匡扶正义”、挽救戏剧,不如说是一个没落的被时代淘汰的老戏剧演员对命运的无奈抗争。她的眼泪不该解读为愤怒,而应该解读为“悲凉”。这件事里面没有“罪人”,领导没做错什么,何赛飞老师也没做错什么,是时代淘汰了这个行业;正如杨九红要恨,不要恨二奶奶,不要恨她娘家哥哥,而应该恨那个吃人的把人逼的没有活路的旧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