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网讯1月31日,癸卯正月初十。按照各国传统的习俗,这一天也有许多寄予着百姓朴素愿望的讲究。其中之一是把大年初十定为土地公的生日,称这一日为“地日”,与初九的“天日”形成天地呼应,庇佑百姓。民间还有歌谣流传:“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踏实地。”这一天还是“石头日”,也称“石头节”,民间要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过去人们在春节的时候还会在家里的石磨等石器上贴春联,在正月初十之前这些石器是禁止使用的,过了石头节才能启用。另外,正月初十还有“果子生日”等的说法,与之相应的都会有一定的仪式。在民间的传统仪式中,戏曲往往是少不了的重要形式。
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前贤遗珍”展厅,几位年轻人在观赏展柜中的典籍时,看到了白朴的《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时很感兴趣的聊起来。他们一开始不清楚仁甫是白朴的字,看到展品简介时,有一个年轻人兴奋的说,去过河曲县的白朴公园。
白朴是忻州市河曲县(古曾称隩州)人,字太素,一字仁甫,号兰谷,自幼聪颖,善默记,曾随元好问学习,元好问待之若子。白朴早年习诗赋,后精于度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据说白朴共创作杂剧十六种,现仅留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另外有词集《天籁集》。
《裴少俊墙头马上》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前贤遗珍”的藏品为明版本,由明朝臧晋叔校。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传承最广,最受普通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尚书尧典》上说:“於!子击石拊石,百鲁率舞”,就是对戏曲形式的一种描述。在重要的节日,或者百姓家庭有重大事件时,戏曲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在现代传播手段不发达的时期,戏曲是百姓受众面最广的文化形式。尤其是秋收后,腊月、正月里,三乡五里都会有戏曲上演。民间就有“立秋挂锄头,赶会看戏串亲戚”的谚语。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通过戏曲形式接受最传统的文化教育,从戏曲故事中感受做人做事的原则,体会最朴素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校量。
“唐诗宋词元曲”,这里元曲主要指杂剧,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人物,白朴无疑是忻州的骄傲。
山西是戏剧大省,原有52个剧种,现存38个,数量名列全国剧种之首。忻州是中国北方民歌之乡,北路梆子和二人台的发源地就是忻州。
北路梆子与蒲州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其唱腔有着极为鲜明的特色。年,郭沫若在看过北路梆子后忍不住击节赞叹:“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
在戏曲发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中,北路梆子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路梆子的传统剧目,现存抄本达多个。如《血手印》《火焰驹》《一捧雪》《李三娘》《八义图》《凤仪亭》《春秋配》《打金枝》《古城会》《未央宫》《黄逼宫》《武家坡》《二堂舍子》《王宝钏》《金水桥》《访白袍》《劈殿》《梵王宫》《百花公主》《九件衣》《九龙峪》《梅伯闯宫》《宁武关》《文书记》《穆柯寨》《四郎探母》等。
除北路梆子外,晋剧(中路梆子)、神池道情,繁峙道情,繁峙秧歌,五台赛戏,二人台等都是忻州大地上倍爱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
春节期间,看几场大戏,从为接受传统的文化教育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文化传承。(梁生智)
来源:忻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