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我国戏曲的众多绝活中,“跷功”为蒲剧所特有。表演者穿上特制的小木鞋,以脚趾着地作支撑表演,展现古代美女的摇曳风姿。因酷似欧洲的一种古典舞蹈,这种绝活又被誉为“椅背上的东方芭蕾”。可惜的是,因被批判为“病态美”,半个多世纪以来,“跷功”一度绝迹。
“90后”女孩马春丽从8岁开始苦练“跷功”,终于“复活”了这门濒临失传的绝技。前不久,在演出《挂画》一剧时,她穿着跷鞋,舞步灵动俏皮,将戏曲人物的喜悦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其在椅背上跳跃自如的高难度动作赢得满堂喝彩……
在《东方卫视》和徐帆、霍尊等人合影
“椅背上的东方芭蕾”是怎样“复活”的
原载于《农村青年》年第10期
文/张东亮
山村姑娘,8岁学蒲剧
年4月,马春丽出生在山西省曲沃县史村。由于父母离异,她是被奶奶抚养大的。
马春丽自幼恋戏,看到电视节目里的戏曲时,就着意模仿一番,演得像模像样。奶奶觉得孙女是块唱戏的料,就一直鼓励她。年,8岁的马春丽考入临汾市文化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学习蒲剧,主工小旦,启蒙老师叫尹红艳。
蒲剧发源于山西蒲州,距今有多年历史,同京剧一样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艺术。为了重拾“跷功”,临汾艺校在北京戏装厂找到一位当学徒时见过跷鞋的老师傅。老人根据记忆把跷鞋做了出来。时任学校戏曲专业老师的尹红艳穿上跷鞋,在几位民间大师的指导下,经过数月实践,渐渐掌握了“跷功”要领,开始带学生。
马春丽第一次穿跷鞋是在年暑假,尹红艳老师让她住在自己家里学戏。每天清晨一起床,马春丽就得穿上跷鞋,一天不许脱下来。她说,穿上跷鞋后,脚趾与脚掌几乎垂直,着地部分只有一寸见方。表演时,全靠脚趾撑力。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觉得新鲜好玩。可是不到一两分钟,就把跷鞋脱下了,真的很疼!”一周后,马春丽的脚板被磨掉一层皮,不停地出血。但即使这样,跷鞋还得穿。她一边哭,一边让尹红艳老师给她绑鞋。这个暑假,马春丽整整穿了60天跷鞋。开学前,她不但能够穿着跷鞋站稳,而且还能单脚站立5分钟。
椅背起舞,绝技被“复活”
开学后,马春丽每天穿着跷鞋上课、吃饭、练功。有一次,她发现戏曲专业的男生竟然穿着厚厚的戏靴在操场上打篮球。“那种戏靴的底子很窄,一般人穿上根本站不住。如果功夫没练到家,一个跟头落地时,脚就得骨折。”她被这些男生苦练功夫的精神打动了,便穿着跷鞋来到篮球场,跟着打篮球的男生来回跑。
马春丽虽然个子不高,却长得漂亮机灵,小巧的瓜子脸正是化妆师喜爱的脸型——上妆后扮相俊美。在第一学期的期中基本功汇报演出时,她灵巧的身段、扎实的功夫让老师们大为惊叹。
她“复活”了蒲剧绝技
适应跷鞋后,更为艰苦的练习开始了。为了体现戏中人物俏皮、天真的性情,马春丽必须在椅子上轻盈地完成多次跳跃。怎么才能跳得传神,是她面临的又一次考验。最初,老师找来一个10厘米高的木头箱子,让她从地面往箱子上蹦。待蹦箱子练好后,开始上椅子练,难度更大了。椅子高53厘米,旁边放同样高的练功垫子。从椅面到扶手,高度10厘米,扶手宽6厘米。跳上扶手后,既要站稳,还必须轻盈,马春丽每天练习次。在扶手上还要做个转身动作,马春丽每天练习60次。转身后,还要在两个扶手之间交叉跳,她每天也要跳次。扶手上的动作完成后,需要再跳到椅背上……
穿着笨重的木制“小鞋”,马春丽在椅子的轴上和背上练习各种眼花缭乱的舞蹈动作。刚开始时,她一次次地从椅子上摔下,一次次地受伤。是奶奶的一句话,让她在痛苦的训练中坚持下来。奶奶说:“吃了这么多苦放弃了,那前面的苦不是白受了?”这句话让马春丽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练成‘跷功’”!
经过长期的苦练和琢磨,马春丽终于能够在椅背上站住了,而且从简单的姿势发展到复杂的动作,技艺实现了质的飞跃。两年间,马春丽在椅子上跳跃近50万次。尹红艳老师说:“这把椅子每周都得重新油一遍,上面的漆几天就被马春丽磨得没了。”
“作为晋剧的一门绝活,再苦我也得坚持练。我要把老祖宗的东西发扬光大,如果能让‘东方芭蕾’得到世界的认可,那就更好了!”马春丽暗暗使劲。
年7月,作为我国戏曲“梅花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深圳举办。这届活动汇聚了全国20多个参赛剧种的后起之秀,竞争相当激烈。年仅10岁的马春丽以饰演《挂画》中的含嫣一举摘得象征国家最高荣誉的小梅花金奖。
不久,央视发来通知,邀请马春丽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春节电视晚会。正月初一晚,11岁的马春丽在央视舞台上精彩亮相,和国内一流艺术家关牧村、宋祖英、殷秀梅、唐国强等以及来自俄德日的外籍艺术家同台演出,成为她艺术生涯中值得铭记的光彩一笔。有趣的是,回到家的马春丽兴奋地告诉奶奶,说她见到电视里的“毛主席”了。后来,听闻此事的唐国强也被逗得哈哈大笑。
互相激励,夫妻比翼飞
年,19岁的马春丽从戏校毕业,被分配到临汾市小梅花蒲剧团。很快,她和演员姚飞龙相识,两人渐生情愫。姚飞龙曾于年获得山西省戏曲最高奖金钟王奖。在事业上,大马春丽10岁的姚飞龙经验丰富,经常帮助这个小妹妹。
年5月,上海东方卫视的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来临汾选演员,马春丽和姚飞龙被选中。7月15日,在《喝彩中华》播出的首期节目里,马春丽的《挂画》惊艳全场,姚飞龙的《火焰驹》也非常出彩。
正是在这次演出之后,姚飞龙贷款买了房子和车,与马春丽结婚了。年3月26日晚,他们的儿子出生。由于演出太多,姚飞龙很少带儿子。马春丽理解丈夫的不易,从不埋怨。
年2月初,马春丽再次接到东方卫视的邀请。但她犯了难,因为产后体重增加了20多斤,如果在舞台上展示蒲剧的“跷功”之美,难度系数肯定比以往要大得多。在她缺乏信心、甚至打算谢绝邀请时,姚飞龙却鼓励她“勇敢参加表演”,说她自幼苦练绝技,只要突击进行恢复性训练,保持良好心态,不会有什么问题。
经过一番准备后,2月22日,马春丽再次登上《喝彩中华》的大舞台。只见她穿着跷鞋,舞步灵动俏皮,将戏曲人物的喜悦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她在椅背上跳跃自如,以高难度动作赢得满堂喝彩,西方艺术家看了颇感惊讶,连声赞叹:“这是来自足尖的美,不可思议!”
如今,马春丽因练就“跷功”绝活成为戏曲界公认的“蒲剧第一人”。她说,她还要让曾一度绝迹的“跷功”像川剧中的变脸艺术一样,走向世界。她认为:对“跷功”的传承,是对古老技艺的尊重,更是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与老艺人一起
附:马春丽谈“跷功”
“跷功”是花旦经常使用的独特技巧。跷鞋是仿照古代妇女的小脚形状,以木料或布料制作而成,外头套绣花鞋。演员靠大彩裤把真脚盖住,将“小脚”露出,是一种特殊的表演手段。
穿跷鞋的感觉,就像穿着10厘米高的高跟鞋。只不过,普通的鞋子是有根的,而跷鞋则是架空的。“扎跷”后,演员只能凭脚趾行走,脚跟高高提起,像跳芭蕾一样。芭蕾演员有时还可以脚跟着地,“扎跷”演员却始终是半个脚掌着地,既要站好,还要表演动作,控制不住,就会崴脚、会晃、站不稳。
更难的是,“扎跷”演员不仅要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得有相配套的高难动作,比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等。由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