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为何别名云中,又始称于何时呢龙

大同.云中笔者家乡大同别名有“云中”之称,那么它是始称于何时呢?其历史背景又是如何?首先说最早的云中郡,是战国时的赵国所置,大致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以东、凉城以西、呼和浩特市以南、清水河以北,西南以黄河为界的这一块地方,春秋时期为楼烦所据。秦统一后云中郡仍旧,西汉承之,治所在今和林格尔西北大黑河的南岸,汉高帝时又在云中郡西南置定襄郡,郡治成乐(在今和林格尔北),东汉时将定襄郡南移至善无县(今山西右玉县之南),三国时鲜卑族迁入云中、定襄等地,至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部就以云中郡为根据地,发展起来的。和林格尔.云中拓跋珪登国元年(年)建国称帝,即以盛乐为国都即西汉定襄治成乐县,今和林格尔北。登国五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就专以盛乐为云中。登国十年,魏主征慕容宝,十二月,“还幸云中之盛乐”。“天兴六年(年)朔方尉迟部别帅率万余家入居云中,及明元帝拓跋嗣继位,于兴五年(年)夏五月,行幸云中旧宫之大室。泰常五年(年)六月,幸云中大室,六年冬十月,西巡,至云中。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始光元年(年)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三年冬十月,车驾西伐,幸云中,临君子津,以上这些记载,均见《魏书》诸帝纪书释中,所指云中,都是魏旧都盛乐,北魏分裂后,其地先后为东魏、北齐所有,云中、盛乐之名虽然还存,但已不见有郡的建置,这与突厥入侵有很大关系。盛乐.和林格尔隋统一后又于其地建定襄郡,北魏所建都城平城大同则成为马邑郡属之云内县,均属河东(今山西)。唐贞观四年(年),大将军李靖击突厥“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的(定襄古城南),夜袭定襄,破之,”李世绩出云中,与突厥战白道,大破之。此文所指定襄、云中,均为北魏初期都城云中盛乐。唐灭突厥后,擒颉利可汗,于盛乐置云州,贞观二十年,改为云州都督府。高宗麟德元年(年)改为单于大都护府。唐朝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第二个都城平城大同置云州及云中县,以至于后世遂以大同为云中了。这是也是大同称“云中”之开始。到后来五代后晋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贿赂契丹,这些地方均为契丹占有,云中之名也就至此结束了。因为契丹升云中县(大同)为五京之一的西京了。从高宗麟德元年(年)设置云中县开始,至辽兴宗重熙十年()升大同为西京,大同称云中不过区区不到年。大同.云中另外以上所说之云中,不论其前后转移,但都在黄河以东,而黄河以西夏州还有一个云中,则就鲜为人知了。唐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将夏州隋朝所置岩缘县改为朔方县,就在此朔方县寄置云中都督府,此又一云中也(故城当在今乌审旗南面)。五代自后唐至后汉,党项族又一个大首领折拓嗣伦、折从阮父子(与夏州李氏无关)相继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刺史,以府州为根据地,据险以抗契丹,为中原王朝所依赖。《旧五代史》折氏本传称“折氏世居云中,为大族”,如果漫不经心,信手随笔,认为是魏都盛乐那个云中,或者大同就会铸成大错了。朔方.陕西定边为什么?因为党项族东迁,“居庆州者号东山部落,居夏州者号平夏部落”至唐末五代,灵州盐州(今陕西定边)、州境内均有党项族落分布,但无迁往黄河以东的记载。他们没有过黄河,被吐蕃所逼迫而辗转迁往河东以至大同者为吐谷浑(鲜卑族),并非党项族。折氏所居云中,本传无说明,但《旧唐书·地理·夏州》则有明确记载:“云中都督府,党项部落,寄在朔方县界,管小州五”可知折氏所居云中,即夏州朔方县云中,他们原是这里党项部落的首领,其后世袭为府州防御使至节度使,就成为府州折氏了。古典戏剧杨家将中与杨家结亲家的那位“折令公”,无论京剧、晋剧、秦腔,都指的是折从阮,杨家将的老祖宗杨信,是麟州的豪杰,与折从阮为同时人,以自己的武装保守麟州,抵抗契丹,其长子杨业先为北汉将,后投宋,为北宋名将,戏剧虽属演义,但不是没有根据的。通过上文此节但愿能够提醒一下,那些固执认为折家将是大同籍的所谓学者,历史需要严谨,请勿信口开河,云中.大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