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腔词关系,是中国传统音乐声乐体裁的中心内容,也是戏曲声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杨荫浏在其著作《中国音乐史纲》中论述了“声、韵与音乐之关系”“字调与乐调之关系”等问题。最早“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写入音乐史著作”①。对腔词关系展开较系统的研究,应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年,杨荫浏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音韵学”课程时编写了《语言音乐学》讲稿。年12月,于会泳完成了《腔词关系研究》的初稿。之后,杨荫浏又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列出了“南北曲字调配音表”等。
这些研究成果引发了各学者对“腔词关系”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至年,沈洽相继发表了《音腔论》《腔词关系研究解读》等多篇文章。其后,章明著作《语言音乐学纲要》()、孙玄龄《杨荫浏先生与语言音乐学初探》()、钱茸《语言学方法之于音乐的“中国元素——民族语言音乐学课程论证》()、《介于“用”与“不用”之间——音乐学之于语言音乐学》(),《语言音乐学基础》()②等腔词关系研究的专业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戏曲剧种、曲艺及民间音乐中有关“腔词关系”的文章约70余篇。③涉及晋剧腔词关系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呈现出来,包括寒声著《晋剧声腔音乐史稿》、芦柳源著《山西蒲州、中路梆子唱腔板式研究》,其中部分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