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山西省晋商博物院改造为旅游景区,在景区的东面,有一条东西折南走向的小街道,新道街。东起上肖墙,西折南至府东街。新道街是清代冀宁道府,从府门前向东、东开辟一条通向临泉府的新道,故名“新道街”沿用至今。新道街虽小,但名气很大,太原人熟知的新道街小学,即山西省实验小学,就坐落于此。
山西被誉为面食之乡,面食的做法花样繁多,常见的有,刀削面、剔尖、拉面、刀拨面等等。上世纪六十年代,太原的新道街面食馆,不论从服务到口感,老市民总是赞不绝口。
新道街面食馆当时有六十个座位,职工十五人,经营十六种面食,七十多种小菜,每天平均接待顾客七八百人。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刀,出面根。这也成为了面食界教科书,每次介绍山西面食,都会提及胡乃花的名字。
前些年北岳文艺出版社的华敏老师,编辑丁果仙系列书籍时,说起她和梁枫曾创作了一出反映饭店生活的晋剧现代戏《阳春姊妹》。她们和演员为了艺术追求,还专门到饭店当起服务员体验生活。今年三月份在太原南肖墙关帝庙举办的“丁果仙历史影像展”,碰到了新道街面食馆老职工史炀楠,他说起了晋剧现代戏《阳春姊妹》,正是以新道街面食馆周桂香、方美英两个服务员为原型创作的。据他回忆画家石兵(田作良)和晋剧名角丁果仙,也是这里的常客,经常对面食馆经营理念,提出服务改进建议。
丁果仙为新来的服务员设计手眼身法步,站有站像,待人接物非常礼貌。客人一进门,前台就会说“里面请!”、“请进!”,后面服务员也是如此。大厅墙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丁果仙与饭店工作人员有张合影,原来想挂在大厅,丁果仙不想太张扬,照片就挂到了他们的更衣间,也是办公室。
年二月山西日报刊登了新道街面食馆报道,好多人都想到这里来看看服务如何好。有时面食馆职工在公共汽车上,受到售票员的关心和尊重;有的职工去新华书店买“毛选”,本来书已经卖完了,书店营业员认出是新道街面食馆职工,就把自己一套转让出来。
史炀楠还回忆到,面食馆从顾客来了之后,不论有没点菜,先上一碗面汤。因为管理者老崔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出门在外的人容易口渴,再一个是不停的煮面,需要经常换水,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关于面汤还有个记录是,一个老年顾客要了三毛五分钱的一碗面,服务员为他端了一碗面汤,他嫌汤热,服务员换了一碗稍凉的,他说这不是原来那个碗,服务员一共给他端了八碗面汤。等老年顾客走了以后,其他顾客看不下去,对服务员说:“不要管他”,服务员说:“做服务工作不怕麻烦,别说顾客要八碗面汤,就是十碗,二十碗,我们也要主动去端。”
太原老市民杨润和回忆道,太原新道街面食馆的服务员工作衣非常白,都是干干净净。肉炸酱很有特色,其实当时二师傅做的开始是酱多肉少,有的服务员觉得对不起顾客,提出:“这样的炸酱,我们怎么对得住顾客,酱多肉少,群众花钱吃饭为的是什么呢”。为此面食馆职工集体讨论,如何为人民服务,加以改进。
在太原北城区住过上了七八十岁的人,提起新道街面食馆,大部分人知道,而且吃过饭。新道街面食馆的炝锅面也很有特色,汤里放炸豆腐条,海带丝,一颗鸡蛋,汤汁的锅是一直滚开的。厨房模式也很超前,顾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面案的利索的刀拨面,师傅刀快如飞,均匀面条瞬间跳跃起来,齐齐整整落在案上。老太原人回忆起来新道街面食馆,是服务好,味道好,赞不绝口。
戏剧的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根据新道街面食馆职工为原型的现代戏晋剧《阳春姊妹》,就这样创作而成了。为了体验生活,剧团参演主要角色的演员来到新道街面食馆体验生活。薛林花演出剧中思想上进的服务员郑红蕊,为了真实表演生活,也练出了两只胳膊放七八盘菜功夫来。
一九六四年九月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演出了现代戏《阳春姊妹》,由太原市戏剧组梁枫、华敏执笔编剧;张翔导演,郭德玉、花艳君进行音乐唱腔设计;贾瑚的舞台美术设计。
演员表以出场先后顺序
郑红蕊由薛林花郭彩萍饰演
刘小燕由田照明、赵素梅、白庭芳饰演
弓主任由田春生饰演
常钟秀由阎惠贞、李月仙
姚永勤由薛维艺饰演
赵翠莲由高翠英岳钟香饰演
弓玉桃由郭美英田翠兰饰演
庞母由张翠英饰演
朱健明由武忠邱满元赵存礼饰演
庞振业由苗秀茂饰演
解放军由费贵贤饰演
少先队员有孙香玲、刘惠兰、白庭芳、钱来福等演出
顾客演员有牛青元、武俊杰、魏福喜、张嘉盛、李连枝、李祖荫、赵素梅等
职员表乐队工作人员表
舞台监督:武忠
前台主任:白晋山
后台主任:魏福喜
灯光:苏来福王树池
效果:张嘉盛薛春盛
鼓板:李有银
大锣:李同生
铙钹:齐孝
铰子:许思忠
九音锣:田希武
胡呼:张步昌
二弦:何玉生
三弦:张有世
四弦:安振英
琵琶:潘爱珍
扬琴:成希才
二胡:高风英
低胡:王桂兰
大三弦:牛巧珍
这出戏演出以后,新道街面食馆的生意越来越越火,知道的人也更多了。这样一个生意兴隆的太原面食馆,到年以后,由于那个年代特殊的原因,毁于一时,成了太原市民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