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文学一起游向碧海蓝天
新批评原创刘海波文学报
“作家们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文学的根在作家成长的原乡,原乡在最基层的村镇,因为村镇直接连接着大地,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中艺术得以显现。”
许多观众在看完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之后,在朋友圈不断引用这句来自作家余华的片名,指向的是自身与人生目标与这片大地的关系。今天这篇来自《新批评》专刊的文章,作者认为这部作品以一种“叙事毛边”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文学的本真呈现。
文丨刘海波
纪录片的一大特点是高度依赖拍摄对象,生产具有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敞开了各种可能性,也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纪录片不仅在生产阶段是开放的,在消费阶段也是如此,大量被松散组织进影片的视听符码往往会溢出叙事脉络,形成“叙事毛边”,激发观众意想不到的思考。贾樟柯的电影作品一向以“叙事毛边”见长,最新推出的作家访谈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更是如此。
一份百年中国的口述档案
影片以四代作家的访谈为主线,第一代是来自乡村又回归乡村的山西籍作家马烽,马烽出生于年,年去世,影片采访了与马烽一起工作过的贾家庄村民,三位受访者都已90多岁,他们以缓慢的语调回顾了马烽带领贾家庄年轻人在五十年代治理盐碱地、宣传推广婚姻法、发动组织互助组的工作。
马烽的女儿则介绍了父亲的身世,特别是三四十年代参军、学习、成为作家,然后五十年代又带领家人从北京返回自己的创作之根山西农村的经历。第二代作家是出生于年的贾平凹,他回顾了自己在经历了七十年代的慌乱写作和模仿西方后,八十年代初,他重回家乡村镇调研采风,确立了自己立足家乡商州看中国看世界的写作个性。
第三代作家是出生于年浙江的余华,他回顾了自己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先做牙医又勤奋写作走向写作道路的传奇经历。第四代作家梁鸿则讲述了七八十年代母亲的病与父亲的名声,讲述了家庭纷争给自己和姐姐带来的巨大压力,也讲述了年后自己回到故乡写作的选择。
影片最后,增加了一个小尾巴,那是出生于新世纪的梁鸿正在读初二的儿子。这样,影片人物就串联起了年代到年的整整一百年,四位作家五代人用他们的家庭故事和私人记忆为百年中国发展提供了一个侧面的书写。
而无论是单个作家的故事还是五代人的接续故事,共同的主题都恰好是影片的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是作家余华在片中的一句话,他说浙江海盐的海水是黄色的,但书上说大海是蓝色的,所以小时候他想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难理解,海水变蓝比喻的是更美好的生活,这个目标无论对片中出现的作家个体,还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一百年来都是共同的主题。
一次作者与观众共同的回乡
影片最初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起源于贾樟柯在山西吕梁贾家庄组织的“吕梁文学季”,这是贾樟柯一直呼吁的文化艺术下乡的一次文化实践。莫言、李敬泽、余华、苏童、格非、梁鸿、于坚、欧阳江河等众多作家汇聚小村贾家庄,与文学爱好者、青年学生、当地村民一起交流文学、民间采风,用作家苏童的话说,这是作家们的一次集体回乡。
作家的根,中国文学的根在哪里?成名后的马烽用自己从北京毅然搬回山西回答了这个问题,处在“忙乱”写作中的贾平凹回到老家商州才找到看中国看世界的立足点,曾以自己的老家为原型写出《中国在梁庄》的作家梁鸿也说在北京安家几年后有强烈的冲动要回家去住一住。业已定居北京的余华没有刻意说到回乡,但他讲述的全都是童年在父医院生活、医院做牙医的经历,或许在文学上他从未离乡。而导演贾樟柯,多年来他保持着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山西老家度过。
作家们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文学的根在作家成长的原乡,原乡在最基层的村镇,因为村镇直接连接着大地,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中艺术得以显现。
由此,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影片最后,贾樟柯坚持让梁鸿在北京出生和读书的儿子尝试用家乡话介绍自己,因为方言是一个离乡者与故乡最显在的关联。为了工作和生活,离乡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常态,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从何处来。忘了从何处来,我们会搞不清我们是谁,也就很难清楚我们要往何处去,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都是如此。强调在地性和属地性,这也大约是贾樟柯的电影中坚持使用方言的原因所在。
最大的信息来自“面孔”
贾樟柯一直擅长拍摄“面孔”,这部影片也不例外,从影片开篇山西社区食堂里排队打饭的老人,到山西晋剧舞台下、陕西秦腔舞台下看戏的中老年观众,还有从山西开往陕西的高铁上戴着耳机玩手机的年轻旅客、在西安火车站广场上候车的男男女女、在浙江公园里休闲听曲的老人、在河南农村路边乘凉的妇女。这部影片前前后呈现了有近百个普通中国人的面孔,这些捕捉大多是随机的、未经打扰的,换言之,这是最真实的中国面孔。
或许我们司空见惯,并不觉得这些面孔里有什么,但是作为一部国际传播的纪录片,对外国人来说,或者作为一份历史档案,在多年以后的观众眼里,这些静照般的面孔里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就像我们今天再去看安东尼奥尼拍摄于年代的纪录片《中国》,我们既理解了安东尼奥尼作为一个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