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面的山西实践潇湘晨报

——山西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改革启示录

近日,校友会发布了中国大学排名,山西省各高校在全国的排名整体大幅前移,22所高校进入全国前名,其中率先发展的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和中北大学排名分别跃至全国第72、74和名,比年分别前进了28、23和82个位次。之前,中国科教评价网公布的-年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排名分别跃至全国第84和91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公布的最新中国大学评价中,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排名分别跃升至全国第78和94名。

表面看,这只是三个评价体系的数字变化,但其背后深层原因是省委省政府“工程”和“三个调整优化”大战略的实施,是山西高等教育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的超前识变和主动应变,是全省高校在产教融合中刀刃向内的自我重塑。

在“痛点”上把脉,从“结症”处下刀,以“错位、低质、过剩”为红线,三年撤销停招本科专业个,以“小切口”带来了全省高等教育“大变局”

因同质化办学导致人才过剩是当下高等教育的切肤之痛,如何解决产教“两张皮”问题是高校改革的当务之急。

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任省长时就亲自设计实施了“工程”,全力推进“一校一面”特色发展。年3月,省政府召开实施“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动员部署会议,以实施“工程”为切入点和总抓手,努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当年12月,省政府召开“全省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启动会”,正式开启了我省高校扩招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拉开了深化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序幕。

山西省教育厅李金碧告诉记者,作为当时的高教处处长,面对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与办学定位不一致、质量不能保证、设置数量过多的专业进行“撤停并转”,要砍掉全省高校原有专业总数的15%-20%,为新兴专业设置腾退办学空间和教学资源。很多院校都舍不得,但面对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必须刀刃向内重构专业体系,破茧成蝶。

太原理工大学直接对接山西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先后撤停17个专业,新增了应急技术与管理、机器人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文物保护与修复等14个专业。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总量达到30个,位列全国地方高校前列。

中北大学坚决对生源数量不足、就业形势严峻、不适应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虚、旧、僵”专业下决心调整,一步到位完成撤停,专业总数由81个减少到60个。其中工科占比由原来的65.43%增加到70%,行业背景和以工为主的办学特色更加突出,专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在“痛点”上把脉,从“结症”处下刀。三年来,省教育厅把该项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刀刃向内,自觉“革命”,坚决撤停“错位、低质、过剩”专业,同时发布《山西省本科专业增设指南》,引导高校主动增设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的学科专业,鼓励增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和填补空白专业,超前布局直接服务“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的专业。截至年底,全省高校共撤销停招本科专业个,占原有专业总数的23%,撤销陈旧专业方向个,占原备案专业方向的71.4%;新增设并安排招生专业个、专业方向14个;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个。

盘点三年来的改革成效,李金碧介绍说,经过专业优化调整,全省高校基础传统专业占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新兴应用专业提升了10.2个百分点。这一降一升,反映了全省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提高,相信随着内涵建设的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支持度都会进一步增强。

谈起这场改革,山西大学副校长马杰感触颇深,对记者说:“当代大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力量,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越来越强。在社会需求和有限资源牵引下,对学科、专业及其所依附的基层学术组织调整优化,既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也是大学自身成长发展的诉求。”

不讲数量讲质量,不谈综合谈特色,当院校建设的逻辑起点与产业紧密关联时,高等教育对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开始凸显

阳春三月,临汾各地槐花开满山野,洪洞县兴唐寺乡正值打造康养小镇的关键期,乡里想要开发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功能食品,得知乡里领导的诉求后,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刘星马上召集团队成员以槐米、富硒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研发出槐米醋饮、改善睡眠的植物饮料、醋泡枸杞花生等功能食品,成为该乡招商引资交流活动的亮点。

该校党委书记段志光表示,山西药茶作为我省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有力抓手。山西中医药大学成立药茶学院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调整优化”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此举有利于产教研融合的内涵式发展,对加快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意义非凡。

为转型发展提供一流人才和科技支撑是山西高校的光荣使命。从“工程”到“三个调整优化”,全省高校立足办学定位、方向和特色,面向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面向对外开放战略,以实现“双一流”和服务“地方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建优建强学科专业,推动特色专业集群化发展,先后成立了云冈学学院(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专业群(研究院)、煤基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专业群(研究院)、药茶专业群等特色专业群建设,成立“航空航天学院”“半导体学院”“药茶学院”“电影学院”“大数据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

中北大学半导体学院是山西高校“三个优化调整”的成果之一,学院成立以来,立足于山西半导体产业需求,围绕山西省“14个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中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需求,细化专业方向,先后与太原芯愿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并与忻州半导体产业园、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长治高科华烨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国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省内太原、忻州、长治半导体产业建立了深度融合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对山西省半导体产业的人才供给和技术服务能力。

中北大学副校长刘俊告诉记者:“专业调整优化重在建设,利在长久,打破了学院、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推进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改造升级了传统专业,推动理科向工科延伸,激发本科专业内生长动力,形成中北特色鲜明、优势凸显、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随着高校学科专业不断调整优化,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深度耦合,既符合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又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专业生态体系轮廓初现,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快速推进,高校创新在山西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今年年初成功“脱培”,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太原理工大学煤与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中北大学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开发及应用、山西农业大学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太原科技大学重型机械装备、山西医科大学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等6个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总数居中西部省份前列。

今天,随着全省“三个调整优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主动要求扩大招生规模的学校没有了,脱离办学定位随意增设专业的学校没有了,大部分高校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树立起来了,校长们宣传学校的关键词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讲数量讲质量,不谈综合谈特色。

办学空间的“物理变化”,催生出内涵建设的“化学反应”,山西高校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优势仗,大学的“大”得以真正体现

年10月19日,对于原山西农业大学和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当天,一所百年学府、一个省级科研院所两个单位合署后成为一个单位,名称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新农大构建了拥有二级机构的法人治理模式,办学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学校目标管理、部门协调服务、学院实体化运作的治理体系初现雏形。

年3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和山西省晋剧院、山西省京剧院合并组建新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探索融教学、科研、演艺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团合一的办学模式。又是一个“先手棋”“关键招”,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演艺市场共生共荣。

从办学空间“物理变化”到产生“化学反应”内涵建设,一场旨在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重塑性改革正在掀起。山西农业大学规划合作部部长方亮对这场改革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农大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受益者、助力者。‘大部制’和‘院办校’改革,打破了条块分割,打通了政产学研用合作堵点。通过重塑内外部关系结构,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真正加速提升了办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效率和效益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马铁华教授是中北大学仪器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该学科作为中北大学的“王牌”学科,整体实力雄厚。年,学校进行学科结构优化,马铁华教授及其团队服从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并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成立了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极大地充实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取得长足进步,该学院自动化专业年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目前已获省内审核通过。

年以来,我省高校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总数增长41%,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了我省“0”的突破,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41%,新增10个学科新进入ESI前1%。与此同时,全省高校创新平台获多项突破,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10类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平台上实现了山西“0”的突破,新增国家部委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0个,总量增幅达到44%。高端人才“产出”量突增,黄庆学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阳升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入选国家“杰青”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人,国防科技“卓青”1人,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人才16人,另有1人获得“科学探索奖”,高端人才增量位居中西部地方高校前列。与此同时,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初显,李魁武院士、金智新院士,以及郑强、黄桂田、孙宏斌等一大批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纷纷加盟我省高校。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表示:“高等教育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那就是办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大学?大学的发展在于解决国家重大战略,在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省委关于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的决策部署,是实现‘双一流’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还在继续,随着“三个优化调整”不断走向深入和“工程”提质增效,山西高校的排名和影响力正在节节攀升,“象牙塔”周边那道无形的围墙正在加速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一条条连接校地、校企合作的通衢大道。(记者贾力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