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举人大院的后门出来,有一座清乾隆年间的古戏台,更是别具一格。
这座戏楼坐南朝北,建得细致精道。中间有2米宽半人高的拱门,南北贯通。戏台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撑,四根石柱,两副对联。这其中一副对联写得耐人寻味,“不真不幻水中明月镜中花,可删可存格外文章圈外注”,把一个戏里戏外、台上台下、人间仙境、世俗风尘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二人世间百态,三五步四海九州”,这座古老的戏台,涵养着大梁江人的品性,和悬挂在大梁江街头的善德、戒贪、忠孝家和这一条条村训家规一样,造就了村里注重教育的文脉。大梁江虽然历代以农为本,但整个村子尚礼好学,村里有博士,有出国留学的,还出过县长,良好的村风族风代代相传。据说,这个仅有一千多人的山中小村,自从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已经有四百多名学生通过考学走出了大山
晋风晋俗
因地处晋冀交汇处,大梁江也就被历史选择为晋冀文化融合交汇的一个结点。
如今,大梁江还流传着很多独特的晋风晋俗。其中有一种叫作“解锁”,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解锁是一种风俗,主要流行于大梁江一带及河北西南部、山西东南部的农村孩子一出生,就给他编一个锁,供奉在奶奶庙,希望孩子能在奶奶庙的护佑下健康成长。长到十二岁,再举行开锁仪式。这个风俗流传到现在,增加了新的寓意,变成了一种精神启蒙活动,相当于现在的成人典礼。每年正月十五子时,也就是晚上十点到第二天一点之间,全村十二岁的孩子都赶去奶奶庙解锁
除此之外,大梁江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像解锁一样的其他晋风晋俗,如浓重的山西口音、村民们喜欢听的晋剧、山西人喜欢吃醋和面食的饮食习惯等等
山西民居有“进门看三头”的风俗,即灶头、炕头、女主人的头发造型。通过这些就基本可以判断出一个家庭的精神状态。我们走访的几家村民,屋里无不洁净有序窗几净屋外黄湿就的灶台纤尘不染,即使是那些用来烧饭的劈柴,也层层叠叠摆放整齐,而且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做抿须儿用的蝌蚪床。
在村子入口的城楼上,背面题有“接脉通全”四个字。这四个字,喻示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将找到与现代文明的切入点。它不仅延续了过去的文脉,还与现代文明融汇,在这座石头村落上力刻一个完整的文明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