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后娘”并不都是一副面孔,一副心肠。就其主要的特点粗略地划分一下有这样三类:一是心地不善,面目可憎,对不是她亲生的子女百般虐待,我们姑且称其为“虐待型”;二是对待非亲生子女虽然感情上不一定融洽,但理智能够控制感情,因而还是能够正确对待非亲生子女的,我们姑且称其为“理智型”;三是,心地很善良,对非亲生子女和亲生子女一样同情和慈爱,这一类我们称其为“感情型”。如果留心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属于“虐待型”的为数极少,因为这类人在我们国家,从法律、纪律以至社会舆论等方面都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制约。“感情型”也不占多数,因为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样,“理智型”恐怕就是多数了。不管是少数还是多数,对一些青少年来说总有可能遭遇到其中的一类,所以都有一个正确对待的问题。
遇到“虐待型”的后母怎么办?这也要有分析并区别对待。先讲个故事:晋剧有一出戏叫《芦花》,就是写后母的事。剧中的后母对亲生儿子加倍爱护,对丈夫前妻留下的儿子则多方虐待,数九寒天她给大孩的棉衣里不是絮棉花而是絮芦花,既不隔风又不保暖,孩子受冻受罪的情景可想而知了。直到父亲对孩子因误会而鞭打时,才从打破的棉衣里发现了“真象”。父亲心痛儿子,一怒之下就把这位后母给休了。但是,大孩子对后母的虐待并不在意,他爱弟弟,敬母亲,在父亲休后母时,又为后母求情。最后终于感动了后母,她知错、改错,一家人和和善善地生活了。这虽然是一出戏,但却是真实生活的折射。在所谓“虐待型”的后母中,多数人也还是可以感化、教育过来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做子女的以德报怨,恭敬孝顺,加上社会的教育,“虐待型”转化为“理智型”或“感情型”是完全可能的。当然,对于极少数“虐待狂”,我们绝不提倡让孩子当“小绵羊”,而应当诉诸社会舆论,诉诸纪律,诉诸国法,以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对待“理智型”的后母是不是来个“礼尚往来”,你对我客客气气,我对你也不失体面就行了呢?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错了,但这仅仅是“低水平”的。我们知道,维系人际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除了政治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感情,一个客客气气的家庭和一个亲亲密密的家庭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生活在一个客客气气的家庭里,虽然没有由于经常冲突而带来的那种紧张、压抑的心情,但也没有摆脱拘束呆板的心境;虽然没有由于互相损伤而造成的烦恼和痛苦,但互不妨碍并不等于互相促进,少有烦恼和痛苦,还是难说就愉快舒畅。相反,生活在一个感情融洽,亲密无间的家庭里,各自得到的却是温暖、愉快、舒畅、轻松和力量,是一种“内燃”的动力,于个人、于事业都是非常有益的。“理智”与“感情”,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关心”是建立感情的基石,只要能奉献出一片丹心、“理智型”的后母转化为“感情型”的后母,只不过是功夫和时间问题。
能遇到“感情型”的后母当然是很大的幸福了。但是也不能因此便疏忽大意,随心所欲。亲生父母尚有闹翻以至成仇的,何况非亲生。所以,一定要珍惜母亲的感情,要小心翼翼地、诚心诚意地去爱护发展这种感情。能做到这一点,得到的将是终生的幸福。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题目是怎样对待继父继母,怎么只谈继母问题呢?是的,我们着重谈的是继母问题。俗话说“只有后妈没有后老子”。意思是说,有了后妈,亲生父亲也可能变成“后老子”;只要亲妈在,后老子的问题要好解决一些。这当然是就一般情况说的,不见得准确。但是,不论对待继母还是继父,情和理都是一样的。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继母,也就懂得了正确对待继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