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张家口为何被誉为晋剧的第二故乡

吕海峰众所周知,张家口就是一条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今天的乌兰巴托)的一条贸易运销路线,也曾被称为“北方丝绸之路”和“草原茶叶之路”。也正是通过张家口这个重要“中转站”,内地与蒙古草原才实现了互通有无。因而,到张家口来淘金的商人是越来越多。其中,又因为晋商居多。因而,张家口又被称为是晋剧的第二故乡。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请大家与我一起前往探查一番。首先,我们先共同了解一下张家口的地盘,在过去到底有多大?如果从放大的角度来看,张家口当时的地盘还是真不小。别看在张家口当时也就仅仅驻着一个小小的察哈尔都统,相当于一个旅长级别的人物,但他的领地却是东至克什克腾;西至归化城、土默特;南至直隶独石口、张家口及晋北;北至苏尼特四子部落一线。当然,如果从具象而言,它的地盘,也就是“东口”一带,主要包括今天的张家口市区。然而,无论是放大来看,还是从具象的角度出发,这一带人都非常流行晋剧。晋剧顾名思义,它本应该是来自山西。但是,在张家口的晋剧当时却也是若火如荼,凡是张家口的老人几乎也都会唱上几句晋剧。为此,张家口一带先后出过许多晋剧名人。诸如,70年代主演《智取威虎山》当中杨子荣的张家口青年演员杨洪涛。再如,张家口的著名晋剧演员李风云,她的保留节目便是“梆子”(山西梆子)。而《打金枝》、《明公断》、《哑女告状》(李风云主演)、《龙城二娇》、《太阿剑》、《梳妆楼》(牛学桢、张受仓、李萍等主演)等剧目更是曾经一度风靡张家口。当然,晋剧在张家口的流行,一方面和当时在张家口的大量晋商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和许多当时在山西无法生存而流落到张家口的山西艺人有关。因为,对于当时处于旧社会最下层的艺人们而言,除了走“西口”(包头)之外,就是到“闯东口”(张家口)谋生。所以,从清末开始,在张家口市区的上堡和下堡,曾经建有很多晋剧戏院。诸如上堡的大新园、下堡的小新园、南门旧园(十三旦所建)等到处都是。显然,正是伴随着晋剧与张家口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过去的晋剧领域才产生了一种说法,即:要想成为真正的晋剧名旦,首先就得获得张家口人民的认可。只有到过张家口演出并唱红,然后,回到山西等地才能成为一代晋剧名家。为此,后来,即使大清朝的宫廷挑选晋剧艺人也会从张家口这地方来挑选。比如,生于张家口的戏剧大师、梨园奇才侯俊山便是地地道道的张家口人。当他被挑选入宫后,便成为了一名御用艺人,专门为当时的慈禧太后唱戏。从光绪十八年开始,他便在宫中唱戏达十年之久。因而,还被慈禧太后赐予了“黄马褂”一件,并认侯为“御几”,赐字“喜麟”。以至于就连清朝的大学士徐桐麟也曾赞誉他说:“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总之,张家口为何被誉为是晋剧的第二故乡?一方面源于晋剧在张家口的流行,一方面源于张家口的晋剧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吕海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