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场戏一切为人民

「本文来源:山西青年报」

本报记者王丽娟      “三声炮旗门开策马上前,挥画戟龙走蛇舞寒光闪……”7月28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佩花晚会在上海举行,侧台边上一个50多岁的男子正在紧张地看着台上的演出。   他就是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以下简称“太原市艺校”)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编剧、一级导演,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名家工作室领衔人王小东。   这是第几次站在舞台边上看孩子们表演,他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孩子们又一次演出成功,又一次让晋剧绽放于舞台之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山西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衰落下去,要让戏曲成为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王小东说。      寻找:让戏曲有传承      年,山西正从煤炭大省向文化大省转变,而此时的太原市艺校,却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山西是个戏曲大省,我们不能把原有的资源丢失了,戏曲后继无人是最可怕的事。”作为学校教务处、招生办负责人的王小东,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他说,这是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张宝魁创办的学校,也是改变母亲命运的地方,更是他成长的地方。他要踏着她们的足迹把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培养更多艺术人才,让山西的戏曲文化传得更广更远。   年冬天,王小东主动带队下沉到乡村一线招生。虽然出发时信心满满,但实际情况却令人失望——走了一个月,根本没有人愿意学戏。一天,他在大同群众艺术馆招待所,突然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曲艺名家柴京云、柴京海的大同数来宝。听着听着,一个想法突然迸发了出来——可不可以招一个曲艺班,兼学戏曲和曲艺,实施“两锅下”的创新模式?   他打电话给当时还不太熟悉的曲艺名家马小平、王兆麟,得知天津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有个“诵说班”专门培养曲艺人才,便立即去了天津,并从那里学习了办学体制、流程、教案等。当再次返回山西时,他修改了招生简章,太原市艺校在山西首创了曲艺诵说班。但与天津不同的是,这个诵说班必须要学习戏曲。   没想到,就是这一创新之举,很快在大同招到8名学生,招生的局面终于被他打开了。随后,他开始从北向南,一个县一个县地过,从大同一路走到了阳城。每当看到眼神中有光的孩子,他就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对孩子的父母做工作。两个月的时间,报名人数达到余人。经过两轮考试,58个孩子顺利被录取。   “这些孩子都是我精挑细选的。”王小东脸上露出了笑容。招回了孩子,有了责任,他从单一的“唱念做打”加入了“说学逗唱”,将戏曲+曲艺结合,为孩子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年,王小东就带着这班孩子去参加“侯宝林奖”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5个节目中就有4个获得奖项,并且成为大赛中获奖率最高的艺术院校。35岁的王小东获得“侯宝林奖”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园丁奖,他创作的相声《好爸爸坏爸爸》获中国曲协创作优秀奖、山西省曲协牡丹奖作品一等奖。   “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如今,这些孩子都活跃在舞台上,他们拍电视、演小品、说相声,成了观众喜爱的演员。”王小东满是自豪地说。      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      年,山西“文艺复兴”的大门已经打开,一些文艺作品脱颖而出,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等作品先后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看着不断涌起的文化高潮,王小东思考着如何在戏曲和曲艺方面有所突破,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他把学校当成了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想办法、谋出路。   一天晚上,他在电视上看到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题片,脑海中忽然闪现出一个创意,随即,小品《偷猎者》创作完成。以此为线索,他了解到山西省省鸟褐马鸡生活环境惨遭破坏,又遭到多次捕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题材的敏锐性,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褐马鸡与少年》诞生。   “拍这部戏的时候,没有资金,小东就从自家拿钱垫资启动排练。没有戏服,他把爱人与孩子的衣服都拿来做戏服。”《褐马鸡与少年》的作曲、太原市艺校校长张朝阳说。没有老师指导,他就自己干。没有演员,学生自己演。老师们手把手地教,王小东与张朝阳在排练厅指导,他们一待就是20多天。   成功首演后,这部剧很快就得到了林业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   这一次的尝试,让王小东探索出一套新的教育模式,而他的创新教育才迈出第一步,他还想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进课堂,培育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年,人到中年的王小东,以描写中年人的生活,自编自导了大型晋剧现代戏《花落花开》。这部剧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山西省现代戏剧新创剧目评比演出中,荣获剧目奖、突出贡献奖。自此,王小东不断创作,各种奖项频频而至。年,太原市政府授予他“太原市劳动模范”称号。同年12月,他被评为“太原市青年学科带头人”。      回归:老艺术家“传帮带”      年9月,太原市启动文化体制改革,王小东被调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任党总支书记、院长。到任后,他大胆改革,自行垫资万元修缮剧场,成立传习所,同时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对接,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全额事业编制工资问题。一年多时间,晋剧艺术研究院硬件焕然一新、干事创业氛围空前浓厚、晋剧艺术传承工作硕果累累。   年1月,在建院50周年之际,王小东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为基础,吸收原晋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并注册成立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设实验一团和实验二团,演员资源实行共享,重点面向农村群众,积极开拓城市市场,为晋剧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要让全院名职工干起来,让晋剧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让老百姓有戏看,让演员有戏演。”这是王小东履职的初心。   为了提高院团的整体水平,王小东启动“传帮带”工程。每个周末,邀请老艺术家们与青年演员共同登台,在以低票价惠民演出的同时,实现了艺术的传承。“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让艺术家们有舞台,青年演员有机会现场学习。”王小东说。同时,他还从娃娃抓起,办起了山西首个少儿晋剧培训班。   挖掘人才,打造人才,打破传统院团的界限,让每一个青年演员选择合适的岗位。姚崇善就是王小东在跑龙套的新人中发现的“千里马”,他幽默、爱学、为人热情,是大家快乐的源泉,也是当时剧院中最小的演员。姚崇善喜欢太原莲花落的特长,被王小东看在了眼里。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平台,让他开阔眼界,王小东带着姚崇善参加了中国相声艺术节,还推介他进入山西省曲艺团。如今,姚崇善已经成了“莲花落网络红人”。   “小东是个好孩子。最让人尊重的就是他对戏曲的热爱、对戏曲下一代的培养。”81岁的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晋剧皇后”王爱爱说。      爱戏:让戏曲屹立舞台      年4月,王小东再次回到太原市艺校,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次他更感责任重大。因为,他看到学戏曲的孩子80%都改行了,很心痛。   “国家花大价钱培养人才,培养一批改行一批,这都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要让他们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事他们喜欢的专业,去传播艺术,要让他们站在舞台的中央,为人民服务。”王小东说。   正是拥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年,他又带队下乡招回来80多个孩子,边培养边参加全国的大赛。经过淬炼,这些孩子中已涌现出了14朵“小梅花”。   时任太原市财政局副局长的张文玲在艺校调研时,看到孩子们的表演服都破了,有的还是穿着上世纪80年代的戏服。   随后,她协调教育经费多万元,为学校购买了戏服、灯光、音响。同时,由于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市委、市政府拨专项资金给学校修缮剧场,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平台。   同年,作为太原市人大代表的王小东,医院老年科主任李丽珠为原型,组织创排了晋剧《守护夕阳》。“让老年人演老年人,才更具备说服力。”王小东请到了我国著名剧作家小上,著名导演韩剑英、崔彩彩,退休的晋剧艺术家吴爱卿、田照明、薛春盛、刘惠兰、高连荣、赵存礼……这些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与艺校的老师、学生“三代人”同台合作,硬是捧回了13项沉甸甸的大奖。年,该剧成为山西唯一一台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剧目,也是本届展演中唯一一台老年题材的剧目。年,王小东凭借该剧获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从年至年,王小东组织策划、导演的七届《曲苑迎春》晚会,已然成为省城辞旧迎新的文化品牌。年11月,王小东又在校园落成了“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的艺术塑像,并在塑像旁刻上了校训“传道、承艺、立德、创新”,这正是王小东在艺术道路上40年奋斗的真实写照。   “伟人可以改变世界,科学家经常创造奇迹,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桃李满园,这些人担当的是大任,传播的是大爱,我们普通人,一样有良心,一样有爱心,一样有担当,一样可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40年的戏曲之路,王小东将最初的梦想,变成了一生的追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