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文旅融合持续深化之年。在社会各界高度 今年,我省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以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为牵引,带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富特色上融合发展。同时,选取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龙头景区,省文旅集团等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企业,引进、设立各类文旅康要素服务主体,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支持向综合性文旅康“链主”企业发展。
在实施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打造行动方面,将出台《太忻经济区旅游康养重大行动方案》,依托区域文旅康养资源,实施品牌塑造、产品线路创新、产业集群建设、重大活动促进、康养休闲带动、服务功能提升“六大行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景观生态走廊,把太忻经济区建成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着眼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引进康养产业品牌旗舰,在全省布局建设50个文旅康养示范区,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
在实施“文旅+”“+文旅”跨界融合行动方面,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促进文化旅游与多元业态有机结合,在跨界融合中扩大优质文旅服务和产品供给。依托晋中大院文化和平遥古城日昇昌等票号“特色金融文化街”,用好用活平遥、榆次、太谷等晋商文化资源,创建文化特征突出、彰显资源禀赋的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
关键词二:实施精品战略重点任务是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今年,我省将围绕党的二十大召开主线,多出作品、多出精品,推动全省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在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方面,遴选一批重点创作剧目,提前介入、全程跟进,创作提升话剧《立秋》《于成龙》《右玉》、晋剧《裕川茶庄》、京剧《文明太后》、蒲剧《忠义千秋》、临县道情《湫水河清清》等一批优秀作品,冲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与此同时,努力办好各项文艺活动。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旨,举办第三届山西艺术节和首届晋剧艺术节。组织第十七届“杏花奖”评比展演,推出新人新作,引导激励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在持续健全创作演出机制方面,修订完善我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推动演艺设施提质升级,提升剧团剧场运营水平,组建省内外剧院联盟、演艺院线、演艺联盟,推进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创新演艺娱乐承载方式。
关键词三:强化非遗传承重点任务是加强非遗活态传承,推动非遗融入生活
今年我省在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方面,立足提升存续力、生命力,更加注重活态传承,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非遗魅力。
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将提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完善晋中非遗数字专题库·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据库,在太原古县城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体验展示中心。深入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培育10个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示范点。
在推动非遗融入生活方面,将重点推动平遥牛肉、推光漆器、老陈醋等特色品牌做大做强,强化杏花村、广誉远、双合成、六味斋、益源庆、乾和祥等山西老字号的保护,支持举办特色品牌文化创意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独特技艺,创作富含时尚元素、符合国潮消费需求的产品。引导将传统经营方式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升级营销模式,发展新业态,营造消费新场景。支持成立农民合作社,推广“非遗工坊”“一村一品”等模式,大力扶持传统手工艺开展加工生产,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把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关键词四:打造优质景区重点任务是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
今年,我省将实施“9+13”龙头景区梯次打造培育计划,盘活景区旅游资源,打造优质景区,引领旅游品质提升,推动我省旅游景区品质大幅提升。
在实施“9+13”龙头景区梯次打造培育计划方面,将着重在涵养文化生态、完善产品形态、丰富消费业态方面下功夫,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引进知名运营团队、政策支持、质量提升、产品开发、内涵挖掘、业态升级和市场推广等举措,打造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洪洞大槐树、皇城相府、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家庙、太行山大峡谷、壶口瀑布、晋祠—天龙山9家龙头景区。培育云丘山、王莽岭、雁门关—广武、芦芽山、碛口古镇、恒山—悬空寺、娘子关—固关、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乔家大院、王家大院、鹳雀楼—普救寺、陶寺遗址—丁村、偏关老牛湾13家重点景区,聚焦品质、品牌、品位,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优秀历史文化、壮美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在盘活景区旅游资源方面,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选取平遥古城景区开展试点,打造晋中片区联动发展典范。进一步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做大A级景区评定储备总盘,推动建设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大型综合性景区,力争年新增高等级景区不少于8个,到“十四五”末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达到家以上。同时,推动演艺、非遗、文化产品、公共服务等进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为景区注入业态活力。
关键词五:做优山西服务重点任务是打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
今年,我省将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深化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打出强链补链延链“组合拳”,让游客吃得讲究、住得舒适、玩得开心、购得尽兴,打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做优山西服务。
在完善餐饮服务、住宿体系方面,将推动餐饮服务提档升级,依托三晋地域饮食特色优势,省市联动提升晋菜、面食体系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体现地域特色的高、中、低档餐饮企业。提升住宿服务品质和内涵,鼓励引导新增“小而美”的特色化跨界化住宿业态,淘汰落后业态,建成一批高星级旅游饭店,合理布局一批房车露营、星空帐篷、营地基地、特色民宿等非标住宿,做优乡村旅游民宿,推动“三个人家”形成行业品牌。
在开发“山西礼物”系列文创产品方面,将实施工艺美术振兴计划,建立工美产业数据库、振兴目录,打造10个产业集群,培育50家规模以上企业。打造具有晋风晋韵的“山西礼物”品牌化特色纪念品和文创产品,举办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建设富有文化创意的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培育网红文创街区,拓展文创旅游商品销售渠道,推出“国礼”品牌。
山西文旅:交出年亮丽成绩单
盘点年山西文化旅游业的“成绩单”:晋中市《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话剧《右玉》等3部作品入选中宣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14项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可谓有亮点、有突破、有成效。
文旅融合实践路径进一步明晰。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推进机制,印发实施《“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管理办法》等。实施重大文旅融合项目,争取国家部委4个项目、2亿元资金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推动我省26个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储备库。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旅游演艺进一步丰富,晋中市《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运城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艺术创作“三精”标准进一步突显。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圆满完成主题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参演任务,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话剧《右玉》等3部作品入选中宣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创排京剧《文明太后》、音乐《表里山河》等6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并通过验收。京剧戏歌《表里山河》被中国音协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百年百首’全国优秀新创歌曲”。中国戏曲“小梅花”我省增至朵,其中临汾市68朵,稳居全国地级市榜首。
非遗保护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指导和管理,编制实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出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推动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黄河流域非遗资源普查工作,我省14项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单位、传承人数量保持全国第三。提升非遗传播力、影响力,举办沿黄九省民歌展演,积极参与文化和旅游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投稿量名列前茅,受到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
文旅发展产品业态进一步丰富。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举办为契机,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成功举办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旅发大会等活动,推进品牌提升、业态发展。开全国两省联合创建先河,与陕西省共同创建壶口瀑布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得到文化和旅游部肯定。发展红色旅游,推出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其中3条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委纳入“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推动乡村旅游,晋城市“百村百院”建设首批28个康养村和30处康养院落开门迎客,我省7村3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本报首席记者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