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曲牌音乐
文/李晋圣
晋剧音乐除了有唱腔音乐、唱腔伴奏音乐、武场打击乐组合外,还有一类不可或缺的曲牌音乐。
曲牌原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因曲调音节,古代都写在牌子上,故称为“曲牌”,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是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剧种唱腔。
曲牌原本为声乐曲,后来在“板腔体”剧种戏曲中改为用器乐演奏,演变为器乐曲牌。这些曲牌有调无词,只供演奏,但曲牌的名称仍沿用原曲牌名。
一、曲牌的作用和种类
曲牌是为剧情服务的,主要是起连接情感和烘托戏剧场景的作用。一般情况,曲牌出现在场与场的幕间中,或是出现在剧中人唱腔、唱段之前、之间的道白和舞蹈动作之中,以渲染气氛,突出剧情,升华观众的联想,沟通观众与剧中人的思想感情。
晋剧曲牌可分为丝弦和唢呐两种曲牌;按节奏又分为四股眼、夹板、二性三大类曲牌。由于各种不同情感的剧情气氛要用各种不同情感的曲牌去配合。这就在多年的晋剧排演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曲牌。目前有记载和经常实际运用的弦乐曲牌近二百多首,唢呐曲牌近一百余首。
近年来,为适应晋剧改革和人民群众文艺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后的要求,晋剧工作者在传统晋剧曲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创新,创作新编了不少适应时代要求的晋剧曲牌,在实践运用的中效果良好,深受演奏人员及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新创作的曲牌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流传使用。
二、丝弦曲牌简介
晋剧常用曲牌有二百多首,其特色有悠扬抒情的;有悲哀低沉的;有激越昂扬的;还有轻快活泼的。这些不同风格的曲牌可用在不同气氛的戏剧中。晋剧在使用丝弦曲牌时有五个特点:
一是要紧密配合剧情,根据剧中不同场景、人物情感和角色特点去选择使用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曲牌。例如,剧中人在舞剑时用(鼓歌),如是女将舞剑还多配以曲笛吹奏。丫鬟在上场洒扫庭院或端茶送酒的场面,可以选用(小开门)、(自由花)等。三花脸丑角在表演俏皮滑稽的动作时,可以选用(鬼扯腿)等。上坟、吊孝,祭祀的场面,可以选用(哭皇天)、(哭范郎)等曲牌,以衬托剧中人的悲痛心情。在演耍耍戏,小生,小旦逗趣时,可用(南瓜蔓)、(美女思情)、(东墅吟)、(东风站)等紧曲牌,在剧中人冷得缩作一团烤火时,则用(雁过南)、(北塔落)、(南塔落)、(十样锦)、(南京花)之类曲牌。
二是曲牌演奏可以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终止规定。演奏时可在司鼓的指挥下,随着人物的表演和道白,随时起奏,随时接唱。一般不严格要求完整收结,只要表演告一段落,司鼓就可随时切住或转奏起板等。不过有经验的司鼓一般均切转在乐句下句子处。
三是琴师在演奏丝弦曲牌时,可以根据场景加花或减字,包括使用倚音、辅助音等技巧演奏,形成装饰性变奏。
四是曲牌演奏的速度不论是何种板式均可快可慢,其速度完全由司鼓掌握。
五是所有曲牌包括(苦相思)它们既可独立使用,又可联缀成套。近些年来,大套的曲牌联奏表演,已经成为显示剧团实力的一个常见节目。
丝弦曲牌中,还有一类在特定情况下的专用曲牌,称(苦相思)。根据晋剧音乐大师郭少先所说:“(苦相思)乃晋剧中特有之一种乐曲。其性质类似过场而奏于每句回挂之后,为悲戏中之一种特有装点。盖以情节悲苦,每句唱毕,回挂虽已补足,犹觉韵味尚缺,故奏此一段哀乐,悠然尽其蕴蓄,使观众聆其怨慕之音,而动悲悯之意”。正是如此,从晚清以后,中路梆子艺人们根据剧情需要,突破山陕梆子花音、苦音”的简单规范,精心揣摩,为中路梆子唱腔和剧情引伸出来的另一类丝弦曲牌。(苦相思)一般用于表现悲、伤、思、怨的感情,它用于演员的动作、表情中。但它的使用与一般丝弦曲牌不同,它是要接续在一定的唱腔韵儿上。譬如,唱腔韵儿是落在“上”字的,就一定要用(上字苦相思),落在“凡”字韵儿的,就一定要用(凡字苦相思)。这样的使用,可使(苦相思)和唱腔韵味情感一致,否则,如情感不能统一,就破坏了整个唱腔韵味,也就失去使用(苦相思)的意义了。
三、唢呐曲牌简介
唢呐曲牌在中路梆子器乐曲牌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能表达喜庆宴会、悲欢离合的感情,也能表现皇帝登殿、元帅出征、坐帐等庄严、盛大的场面,还能表现生活中的行动举止,如拜堂、庆寿、迎宾、吃酒、修书、观信、结尾等虚拟性表演,是晋剧中不可缺少的音乐。
唢呐曲牌的使用是根据剧情或表演的需要而定,同时也要按照剧中人物的不同身份、行当、职位、性格、性别、特定环境等使用。
如帝王登殿用(朝天子),女王临殿用(女朝天子)。王候坐帐用(开门鼓)、(水龙吟)、(小哪吒令)等。一般元帅升帐开场而用的各种(点绛唇),(通称。“点将”),相当于上场引子。起驾用(普天乐)、(北泣颜回)。神仙下界用(万道金光)。男起兵用(大头小尾),女起兵用(白兰玉)、(反起兵)、(朝阳令)等。洗马用(对刀)比武用(对枪)。拜堂用(天地牌子)。还有许多故名思意而用的有各种“令“,如(上朝令)、(马童令)、(报子令)、(得胜令)。摆宴用曲,(山桃红)、(到春来)、(山坡羊)、(女山坡羊)等。祭桩用曲,如(哭皇天)、(老鼠腔)等。迎客用曲(朝凤)、(拜场)、(紧拜场)等。吃酒用曲,如(全千万寿)、(节节高)等。换衣用曲,如(小开)、(拜古印)、(柳叶青)等。扫佛殿用(傍妆台)、(杨州傍妆台)等。上场用曲有,(前皮儿)、(龙门令)、(回兰玉)、(小玉芙蓉)等。反王上场用(爬山令一节)、反将上场用(爬山令三节),久别重逢及转场碰头用(三眼腔)。下场用(后皮儿)等。配合演员舞蹈用曲有(石榴花)等。戏曲终止时用各种尾声,如(全尾声)、(半尾声)等。
晋剧唢呐的使用有别于丝弦曲牌,它的使用最大的特点是分类固定和使用专一性特别强,比如皇帝登殿只能使用(朝天子),而不能随意用(朝凤)或其它牌子。指挥唢呐曲牌的演奏用大堂鼓,由司鼓兼管,唢呐曲牌的节奏由铰子掌握,堂鼓一般击眼,铰子则拍在板上。
另外,晋剧中还有数量不多的梅笛曲牌,多用于肃穆、雅静的场面。如打扫佛堂时吹(小开门),夫妻二人入洞房时,吹(青天歌)等。
总之,一出戏中,既有唱腔、过门、锣鼓,同时还有音乐曲牌的配合。有戏必有曲,无曲不成戏。所以必须根据不同剧情情感气氛,去选用不同情感节奏的曲牌。只有发挥好曲牌丰富情感、增强气氛、刻画任务的作用,才能达到晋剧表演的综合效果,真正实现曲牌为剧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