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女唱梨花颂,引出传统戏何以传承的

京剧《大唐贵妃》

京剧《草船借箭》

外孙女唱《梨花颂》,引出传统戏何以传承的思考

——近观中国两百余部传统戏剧收获之三

一山

前些日子,11岁的外孙女雨嘉放学回家,突然有模有样地唱起歌曲《梨花颂》,且唱了几遍。我很蹊跷,总听、总唱流行歌曲的雨嘉,为何突然爱好变风向了!我问:怎么,唱京剧了,从何学来?雨嘉回答:一位玩伴当老师的妈妈教的。并反问:这是京剧吗?我告诉她:不是京剧,是京歌,是以京剧腔调创作、演唱的歌曲。《梨花颂》是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属于京歌。我还告诉她,除《梨花颂》外,还有《唱脸谱》《故乡是北京》《我爱你,中国》等,都是京歌。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父母希望做的事儿,孩子总是打折扣;而老布置的,哪怕事儿再小,孩子也不敢马虎。从外孙女在老师影响下唱《梨花颂》,让我想到,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如果学校有布置、老师有引导,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给与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滋养。可以想象,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戏曲是何等的重要。远的不说,就我们这一代,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中期,比较高级的文化生活,就是看戏;亿万百姓的道德教化、知识获取,见识增长,戏曲的影响是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年来,西方文化的渗入,现代艺术形式及其载体的冲击,年轻一代接触越来越少,传统戏曲正在流失传承的土壤,面临着欣赏者寡,表演者孤,传承断代的危险。

所幸,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目前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觉得,校园在传承戏曲文化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理应担当起这一重任。学校、老师传承的重要,我是在对外孙女的观察中感受到的。有些学生应该做的,学生家长难以推动的事情,而在一定的社会氛围和学校引导下,却很能凑效。比如我外孙女学唐诗、背唐诗,我和曾多次要求,虽然磨破嘴皮,却成果寥寥。后因央视“诗词大会”的影响,学校老师的提倡,却调动起了积极性,背记古诗词百首以上,甚至像《长恨歌》《琵琶行》《是江花月夜》《木兰辞》这样的长诗也倒背如流。同样,看京剧,唱京剧,我也多次建议,她却不以为然,反觉得我跟不上时代步伐,很守旧!而现在,老师一引导,她竟然唱得起劲了,最近还要求报了京剧艺术培训班。

(二)

写“收获之二”时,我已看戏剧部,其中京剧部,地方戏52部。到写此篇,又看了京剧《龙凤阁》《探皇陵》《二进宫》《十面埋伏》《嘉兴府》《雁荡山》《双阳公主》《雅观楼》《靺鞨春秋》《独木关》《得意缘》《白门楼》《战太平》《三打陶三春》《通天犀》《白水滩》《斩经堂》《泗州城》《敬德装疯》《建安轶事》《贺后骂殿》《铁笼山》《李亚仙》《辕门射戟》《战濮阳》《铫期》《挡马》《审头刺汤·审头》《淮河营》《盗库银》《武松打虎》《生死恨》《万里封侯》《屈原》,越剧《半把剪刀》,昆曲《琵琶记》,汉剧《求骗记》,淮剧《三女抡板》。这样加起来,总数就是部了,其中京剧部,地方戏56部。

如今很是为过去没条件、没时间看戏而遗憾。为此,我很想不让下一代到我们这个年龄时再遗憾。于是,就想通过学校和老师的推动,让孩子们对戏曲产生兴趣。为此,我决定给有关方面写一个建议。岂知,我已是孤陋寡闻了。上网查资料,才发现早在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四部委就印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而且教育部在全国设立了多个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戏曲类就占了1/4。再一查,湖北、河南、浙江、江苏等省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媒体已有不少报道,而且我们湖北还率先出了经验。显然,有关方面肯定是做了工作的,但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是不是办了几个点而未铺开?有没有可能是热了一阵子就冷了下来?中央提出“戏曲进校园”已经5年,而这5年正是我外孙女上小学的时间,我并未从她和周围的孩子身上感受到变化。

既然中央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承,相关部门和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戏曲进校园、进课堂的要求,就要有具体措施推进。我觉得,除了戏曲教育要入教材,进课堂,抓师资外,关键应重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上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宣文主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好,要在编写教材、设置课程,培训师资等方面有计划安排;从各个学校来说,如果内部协调不好,虽然形式上在音乐课中设置了戏曲内容,而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落实。据了解,现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也设置了戏曲内容,课时极其有限,如果认为这就是戏曲进了校园,未免太简单了,重要的应该是把戏曲教育与有关主副课结合起来,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而在主课、副课中融入戏曲元素,在素质教育中引入戏曲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开展戏曲活动,必然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多个方面,不进行统筹和协调是实现不了的。比如。现在武汉市对学生在放学后实行统一托管。以前下午3点半左右就放学,现在托管到5点半左右才离校,对于这块时间,学校完全可以利用,每周或每两周可组织学生或结合课程,或结合素质教育,看戏一部。或以班级为单位做,或以年级为单位做,关键是学校要出面统筹协调才能做好这件事。

(三)

“艺曲进校园”做得好,确是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现多赢。学校应将此看着应该做的事,而不应该看成负担。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戏曲进学校、进课堂是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戏曲是可以发挥其特有作用的。中国传统戏曲中,有许多涉及舍生取义、见义勇为、扶弱济贫、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等剧目,不仅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亲近戏曲,开拓视野,还可以给他们启迪思想,陶冶性情,温润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比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京剧《杨家将》《穆桂英挂帅》、豫剧《花木兰》、沪剧《邓世昌》、晋剧《于成龙》等,都是很好的辅助教材。

如果真正把戏曲教育融入到主副课教育中去,让学生结合课程进行,必然收到积极效果。比如,现在小学5年级课程中,有“将相和”“牛郎织女”“景阳岗”“草船借箭”等课程,这些都是选自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古典小说故事等,如果结合看戏上课,一定可以提升效果。当然,直接在课堂看戏,课时不允许,不过可以结合课程,利用托管时间以年级为单位,统一组织看京剧《将相和》《武松打虎》《草船借箭》和黄梅戏《牛郎织女》等剧目视频。又比如,小学的“道德与法制”课,也可以结合课程选择观赏相关内容的戏剧,道德课,可看京剧《锁麟囊》《八珍汤》《赵氏孤儿》《朱痕记》,越剧《五女拜寿》,沔阳花鼓戏《清风亭》,吕剧《姊妹易嫁》,黄梅戏《六尺巷》锡剧《珍珠塔》等;法治课可看京剧《包龙图》《铡美案》《四进士》,评剧《杨三姐告状》,越剧《半把剪刀》,蒲剧《河阳知府》等。

中国戏曲讲究唱、做、念、打,集文学、民族音乐、舞台表演、服装美术于一体,在一个舞台演出的单位时间内,可以出现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戏曲进校园”,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可能就是表演艺术家,直接传承戏剧文化;而更多的学生虽然不从事戏剧,但通过戏剧的影响,也可能成为作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武术家、杂技家等等。

“戏曲进校园”,学校、班级还可以开展校园戏剧活动,为学生搭建表演戏剧的平台。我熟悉一位武汉水果湖高中的喻俞老师,她结合语文课教学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我多次看到过视频,像这样结合课程表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一举两得。语言和动作是戏剧艺术的两个重要元素,学生参与一部戏剧作品的创作、排演,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就可以提升其表达和沟通能力。(写就于年5月1日)

京剧《武松打虎》

黄梅戏《牛郎织女》

资深媒体人,退役军人。

请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