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唱腔中的“哪一呀哈”、“呼儿嗨、呀呼嗨”等虚词、衬字的唱法是晋剧声腔中很有特色的演唱方法和声腔表达形式。
这种虚词和衬字,与唱腔中前后语句的意思没有关联。但它的应用却对人物的塑造、人物的情感抒发和演员演唱艺术的发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这种唱法在晋剧须生、小生、旦角、丑角的唱腔中运用极为普遍。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这种唱法越来越少。近年来只是在已故老艺术家马秋仙和小生艺术家王宝钗、著名丑角大师姬荣生和他弟子们的唱腔中得到了保留。但运用的地方远远不如四五十年代以前普遍。这种唱法的沿革、去存和保留反映了晋剧声腔艺术在不断地改革和不断的进步。
晋剧的这种唱法多用在平板四股眼、夹板的唱腔中,或句中或句末。而丑角的这种唱法则不局限于平板四股眼、夹板中,在其它板式和花腔中更有精彩的运用。
这种虚词唱法在以前老艺人们的唱腔中感觉使用的多了一些。这与老艺人们所处的时代和他们对晋剧声腔表现艺术的理解和他们自身声腔的特点以及晋剧观众的喜好有关。
随着时代的发展,几代艺人在他们的舞台实践中对晋剧声腔不断地改革和雕琢,使晋剧声腔更加精致更加动听,虚词衬字的运用逐步减少也更加精练。
著名小生艺术家王宝钗和已故老艺术家马秋仙、“三晋名丑”姬荣生在他们的一些精典唱段唱腔中仍然保留和使用了这种唱法。在她们的唱腔中,虚词的点缀不但合理巧妙而且恰到好处。听来觉的分外自然、流畅、生动、好听!马秋仙的《哭灵堂》《北天门》和王宝钗的《春江月》《回斗关》的唱段中就运用了“哪一呀哈”。虽然是唱词以外的虚词但给人的感觉与唱词的吟唱非常融洽,毫无多余之感!这样的应用既保留了老艺人们行腔声韵的原汁原味,又丰富了演员声腔的表现力。
戏剧唱腔中虚词衬字的恰当和巧妙运用,有助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更重要的是使唱腔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姬荣生老师在《斩子》一剧“穆瓜”的唱段中以节奏欢快的夹板、二性唱腔运用了好些“外得外”、“呼儿嗨呀呼嗨”等虚词衬字,把一个诙谐正直幽默的穆瓜形象表现的格外生动风趣。他模仿老艺人毛毛旦的《捡柴》一段唱,更成为丑角演唱艺术的典范,是虚词和衬字在晋剧唱腔中的最精彩运用,让人百听不厌。
已故马派须生艺术家人称“小果子”的马秋仙是一代名伶,其唱腔高亢明亮、清脆婉转、喷口遒劲,韵味迷人!曾倾倒几代戏迷!他在《哭灵堂》“汉刘备在灵堂自思自想”的一句唱中,句尾的一句“哪一呀哈”把刘备痛失关羽、张飞后悲痛欲绝的情感表现的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著名小生表演艺术家王宝钗在《回斗关》中的“八月中秋父寿诞”一段唱和《春江月》中柳保的“京华处处春色新”的一板唱腔中运用的“哪一呀哈”的一句虚词,细细听来更加好听。尤其是柳保的一段唱中虚词衬字的几处使用,把柳保高中后喜气洋洋、神彩飞扬的心情和神态表现的畅快淋漓!
著名丁派传人孙红丽在新编现代戏《麦穗黄了》中也引用了一句著名老艺人毛毛旦的唱腔。这一句“哪一呀哈”的虚词运用可谓新颖,可谓画龙点睛,让人又一次体会了古韵新声的魅力。每次演唱都让观众耳目一新叫好不断。
虚词与衬字的应用,在很多我省的民歌小调、秧歌和二人台等演唱形式中有更为活泼的应用。
晋剧声腔中的虚词衬字应用既丰富了晋剧唱腔的色彩又增强了晋剧声腔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张同亮
写于二0一七年十二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