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小调演唱和民间器乐演奏曲两个类型。
朔州民歌历史悠久,传播范围广,内容朴实,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般以反映劳动生活和爱情生活居多,也有不少以表现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生活题材为内容的民歌、民谣。演唱时不需配乐,信口拈来,节奏感强。流行面较广的有《光棍哭妻》、《卖扁食》、《种洋烟》、《十月怀胎》、《十二月忙》、《小寡妇上坟》、《无影传》等。民歌数量最多的要数应县,应县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挑女婿》、《盼儿郎》、《卷席片》等六首民歌被《山西民间歌曲选集》收录。此外,流行于朔州境内的民歌还有描写旧社会煤矿工人悲惨生活的《背炭谣》、《哪年哪日熬出个头》;描写爱情生活的《二人一齐同心唱》、《送郎上前线》、《盼丈夫》,表现对美好新生活向往的《黄雀落在黄树上》、《十朵花》等等;描写劳动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割麦》、《大红公鸡》、《闹五更》、《拉骆驼》、《迎春》等。
民间器乐演奏曲分为鼓班音乐与道士音乐两种。鼓班音乐,也称“鼓匠”,主要为民间婚丧嫁娶时服务,近年来也用于为喜庆节日助兴或为元宵节文艺节目的伴奏。一般以八至十人组成,他们多是以农兼艺,平时务农,有演出时临时组班。鼓乐演奏的乐器以唢呐管子为主,配以大板胡、笛子、笙、二胡、小三弦、大胡,长号等。打击乐器有大小鼓、大小锣、镲、鼓板等。吹奏曲牌有传统曲目《大得胜)、《将军令》,《虞美人》、《出对子》、《大乘经》《一盏灯》、《苦伶仃》《哭皇天》《小八门、《乱黄风》、《打老虎》、《花道子》等,也演奏一些地方戏曲,如晋剧、北路梆子、秧歌、道情、耍孩儿、二人台等,近年来又吸收了一些流行歌曲和影视剧中的插曲,充实了演奏内容,富有时代感,深得群众的喜爱。演奏形式一般为齐奏,也有单管独奏表演的,一人能模拟演奏戏曲中的各种角色的演唱与对白,真可谓一人一台戏。道士音乐也是朔州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属于宗教音乐中的道教音乐,传入朔州境内时间很久远,过去专为祭神、消灾祈福等迷信活动演奏,后发展为专门替民间丧葬做“游莲”、“判湖”、“作道场”、“生夜口”诵经等法事。虽然活动内容具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但其音乐质朴、节奏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道士音乐主要的乐器有管子、笛子、笙、手鼓、锣、铙钹、木鱼、磬儿、手铃等,以吹奏管子为主旋律,笛笙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曲牌有《光明赞》、《经赞》、《灯赞》、《小儿门》、《天开符》、《劝金杯》、《鬼哭僧言》等等,同时也吸收了地方戏曲和民歌小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