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百度百科》
非遗
阳原晋剧
晋剧,原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建国后统称晋剧。清末民初,晋剧从山西晋中正式传入阳原,在保留其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的特点的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了阳原阳歌、二人台等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的营养,经过八代艺人多年的加工、改造、提升,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种源于晋剧,又具有自己特点的新的艺术形式——阳原晋剧。
阳原晋剧同其它剧种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分生、旦、净、末、丑行当,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功夫。其特点:旋律婉转流畅、唱腔优美圆润、道白通俗易懂、表演幽默诙谐。
阳原晋剧的发展经历风雨,有过高潮,也经历过低谷。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阳原晋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阳原晋剧院,作为我县唯一的阳原晋剧表演专业院团和这一传统项目的传承者,致力于传承、发展阳原晋剧,在创作、表演和新人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创作、表演了不少优秀剧目如《打金枝》《泥河湾》《毛毛匠》等。
其中近年来创作的《泥河湾》《毛毛匠》在全省比赛中获奖,自编晋剧《贴窗花》被曾被中国评剧院移植演出。
阳原晋剧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表演的作品取材于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充分反映现实生活,与群众生活、思想、情感联系紧密,且能够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现在阳原晋剧的代表性的传承人是赵瑞芳,她6岁学戏,12岁登台演戏,14岁演出主角,主攻花旦,兼演小生,有20年的舞台演出经历,现任县晋剧院书记。在传统代表性剧目在《打金枝》中,饰演金枝女,在河北省获奖剧目《泥河湾传说》中饰演“小长梁”获得了“河北省戏剧节表演一等奖”荣誉称号。
传承人
赵瑞芳
赵瑞芳,女。年出生在河北省阳原县城的一个戏曲爱好者家庭里,姥爷李连春是籍萁疃村一名晋剧老艺人,在村里自编自演的剧目中都扮演“二花脸”的角色。妈妈李凤花,从小受父亲熏陶,十分爱好晋剧。从懂事起就跟着父亲在舞台上表演,十二岁时进入“揣骨疃业余文工团”,后又进入了“阳原县晋剧团”,最后由于身体的原因,离开了舞台。
赵瑞芳生长在一个这样的文艺家庭里,从小妈妈就带她经常出去看戏。领她到老艺人家里化妆拍照,教她唱“算粮登殿”,从她6岁起,妈妈就教她戏曲的基本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妈妈就带她去野外练声,晚上回家妈妈就教她趴在水缸边朝水缸里练嗓子,妈妈说这样喊出的嗓子亮堂,就这样整整练了五年。
年开始,妈妈带她拜我县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许艳桃老师为师,许老师教她的第一段唱腔就是“秦香莲大堂见皇姑”,通过这段唱腔,许老师把她带入了艺术的殿堂。年十一岁的赵瑞芳,通过考核进入了“阳原县青年晋剧团”开始了学艺生涯,这期间曾拜老艺人王凤录、李元花为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后来又拜赵艳平为师学戏。
年,“阳原县青年晋剧团”重组后,赵瑞芳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经过努力学习、钻研,在艺术上逐渐崭露头角,年,她担任了剧团业务团长,主要负责具体安排团里的演出及演出角色的安排及排练任务,在这期间曾受教于张家口市表演艺术家张俊岭夫妇、梅花奖获得者李萍、原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副团长武斌、口梆子剧院科长董丽萍、市文化局科长张东林等诸位老师,对她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多年来她始终注重专业素质的提高:至年进入阳原县职教中心艺术中专班学习;年8月参加了张家口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张家口市首届编导培训班;年10月考入山西省戏剧学院表演系成人高校大专班学习;年3月参加了文化部第一期全国文艺院团院团长培训班;年4月参加了张家口市戏剧创作导演编剧培训班;年10月参加了河北省志愿服务培训班;年11月参加了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办的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干部及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
在她的带领下,阳原县青年晋剧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年河北省戏剧节,阳原青年晋剧团汇演剧目《泥河湾的传说》,获得年河北省文化厅“优秀剧目”奖、年在共青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评选活动中,阳原县青年晋剧团获七个集体奖、九项个人奖。赵瑞芳本人获得了“河北省戏剧节表演一等奖”。年在河北省第九届戏剧节汇演剧目《毛毛匠》中演杨彩虹,获得表演奖。
作为院长,她要忙于内政、外联事务;作为演员,还得每天坚持练功,参加演出,因为几乎每出戏都有她的角色;作为一名阳原晋剧传承人,还要亲自对20多名新演员进行手把手的教授。
她立志要将阳原晋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她坚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就一定能把一院的人带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节目,得到广大晋剧爱好者的喜爱,阳原的晋剧事业一定能传承下去,阳原晋剧这朵艺术奇葩一直能盛开在河北大地上。
多年来,阳原县非常注重对非遗人才的培养:
一是深入挖掘、发现各类非遗人才。
阳原县历史悠久,非遗资源非常丰富,也蕴藏着不少的各类非遗人才,在工作中阳原县在挖掘整理非遗资料的同时,非常注重对非遗人才的发现培养,截止目前,全县已确定为省、市、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8名,其中省级2人,市级19人,县级47人;
二是积极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培养,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素养。
为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素质,使其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我们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利用各种机会如聘请非遗专家举办培训班,发放相关业务学习资料,送出去参加全国,省、市组织的专业培训等,从而使非遗人才的眼界进一步开阔、专业素养、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是积极组织非遗人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培养。
为了提高非遗人才的水平,我们很注重实践,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其素质,特别是表演类项目传承人,近年来组织他们参加了大量展演、展示活动,一方面在表演展示中进一步提高了表演水平,同时还对项目本身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图文:阳原文化旅游
排版:文旅张家口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实时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