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采访过许多人,经历过许多事,有的在岁月的风尘中已消失得干干净净,但人民艺术家郭兰英回乡演出这件事,特别是她那种对张家口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炙热情感,让我记忆犹新。
一九八三年四月初,市文化部门把郭兰英来张演出的消息告知报社,报社通知文艺副刊部前去采访。我们谨慎而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塞外山城的各个角落。
四月十一日,郭兰英到达张家口的第二天,我与报社的总编辑李孟贤一起去了她下榻的地区招待处,同时前去采访的还有地区文联副主席赵维民、桥东区委宣传部徐大义等同志,当我们走进她下榻的房间,她热情迎接了我们。我们表明各自的身份后,她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起来。她雍容大方,眼睛里闪着睿智而坚毅的光芒。前去采访的同志直奔主题:“回到家乡里,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您回乡的第一感受,”一时间,她的思绪就像插上了翅膀飞到记忆的海洋。她说,我这次来到张家口,许多小时的印象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特别喜爱张家口的一草一木。她说:“也许是太兴奋了,回到故乡来,什么都是新鲜的,第一个就是看到了人民剧院(人民影院当时华北联大演剧的场所,即现在的百盛商场)的门脸改了,旧日的痕迹还在。当时从南营坊到新新剧院演出,在清水河桥上不知走了多少趟,真是抚今思昔、沧海桑田啊!”
当我们问到她这次来张的演出安排时,她不无感慨的念起一首唐诗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她用这首诗表现了“回乡”的一种特殊情感。她热情奔放地说:“我是向家乡人民汇报来了,我非常想念我的老师兄老师姐,张家口是我的第二故乡。故乡人民好容易把我盼回来,我总得要和家乡人民见见面。十七岁离开张家口到如今已经37年,这么多年,我搞的是音乐、歌剧,晋剧给忘干了,这次要抖搂一下旧东西,让观众再看看。”她还说:“让我现在演晋剧感到紧张,不过既然来了,我要向家乡人民有个交待呢,我这是回到娘家,孩子怎么丑,娘也不会嫌弃的……”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佩。
采访中,我们得知郭兰英这次演出的晋剧折子戏叫《金水桥》、全剧叫《秦英征西》,也叫《哭殿》,她扮演的是银屏公主,青衣角色。为演好这出戏,她邀请了太原的石桂贞以及张家口市晋剧团的吉凤珍、王巧玉等,作为她的搭档。演出前,她们在剧院彩排。我和杜玉发同志走进戏台的幕后,找一把椅子坐下来,仔细观赏她们的彩排。只见郭兰英穿着平常的装束,给她的搭档说戏。她那专注的眼神,优美的身段,娴熟的动作,一招一式地进行示范,而且又谦虚地征求大家的意见,互相切磋,力求完美。让我们感慨的是,这一位蜚声中外的歌唱艺术家是如此谦逊和认真。
四月十六日晚八点正式演出。我们提前来到庆丰剧场,剧场的门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卖票的窗口前排成长龙。走进剧场里,灯火辉煌,秩序井然,余人的座位座无虚席、鸦雀无声。当开戏的锣鼓响起时,后台银屏公主一声“接---旨”的道白,郭兰英那端正素雅的青衣装束一亮相,全场哗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是一段字正腔圆的流水唱腔,委婉而细腻的表述,深刻刻画了银屏公主的内心矛盾,成功塑造了银屏公主的艺术形象。她的这次演出,是给张垣人民献上的一份艺术大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吴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