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山西,从未停止过文化强省建设的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座座设施先进、服务细致的剧院、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农家书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覆盖城乡;一场场戏剧、电影、非遗活动、书画展览被送进农村、送进学校、送进军营;群众可以通过惠民价格享受高品质的经典艺术演出;公共数字服务建设方便百姓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徜徉知识和艺术的海洋;文博会、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精彩不断……
文化惠民在温暖人心的同时,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亮梦想,凝聚起三晋儿女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文化民生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3月30日至4月1日,长治市群众艺术馆派出文化志愿者深入壶关县沙滩村,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展开了为期3天的广场舞培训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培训当地文艺骨干,再由他们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广场舞等各项文化活动中来,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多措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壮大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徐徐展开的山西幸福民生画卷增添着亮丽色彩。
列入年省政府11件民生实事的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全年打造20项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共开展活动场;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共开展活动场次,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共开展活动场次;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共开展活动场次。
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省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面积两项指标居中部六省第一。目前,我省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个,其中省级图书馆、文化馆2个(省图书馆、省文化馆);市级图书馆、文化馆21个(市级图书馆10个,市级文化馆11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个(县级图书馆个,县级文化馆个);综合文化站个(乡镇文化站个,街道文化站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个。同时,我省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座。仅仅年我省就更新了套农村电影数字放映设备。全年全省农村共放映电影场。全年完成1.7万余个农村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补充出版物总数量万册。
与此同时,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我省近年来还探索百姓点单、基层报单、部门派单、社会接单、群众评单、政府买单的“六单”模式。
数字文化共享精彩云上资源惠及城乡
运用高新科技和前沿技术,让文化“动”起来,让文化空间“活”起来,才能更好弘扬历史文化,更便捷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文化素养。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数字文化工程,让丰富的文化资源借由互联网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西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从年加入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开始,十多年来,内容逐渐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累计完成《山西村落》《山西春节·年俗篇》《山西春节·民俗活动篇》《山西历史名人》《“文化中国”微视频——山西旅游》《山西红色历史动漫》等31个系列的文化专题片、数字资源库、微视频、动漫、讲座的收集、整理、制作工作。特别是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政府公开信息、网事典藏、元数据仓储、唯一标识符注册与维护、地方图书数字化、地方报纸数字化、大数据整合和图书馆公开课等8个项目、24个资源联建工作。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资源惠及全省人民。
“写论文、做课题、查资料……登录晋图‘读秀’数据库!”4月7日,因疫情临时闭馆的山西省图书馆订阅号及时向广大读者推出推荐数字资源的文章。文章表示省图每天将在订阅号上向读者推荐介绍两个省图文献资源数据库的精彩内容和登录方法,真正做到了“闭馆不闭服务”。
“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偏远贫困地区的百姓也能享受到数字文化成果,我们在省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内组织了‘晋在其中’山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活动。”省图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中心张说。该活动从年开始,连年举办,为广大基层群众送资源、送展览、送讲座、送服务,并指导当地基层图书馆深入农村、学校、社区、厂矿,开展延伸活动,推动服务下沉,让地方特色资源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惠民文艺演出真正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近年来,山西艺术创作坚持精品战略,推出京剧《文明太后》、晋剧《于成龙》、话剧《生命如歌》、舞蹈史诗《黄河》、民族歌剧《三把锁》、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一大批新创优秀文艺作品,同时以低价惠民方式在全省展演,提升文化惠民效能。
我省两次成功举办山西省艺术节,且都办成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在第二届山西艺术节上,上千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