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是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走入山西博物院,感触最深的是对于晋的厚重记忆,而最突出感受则是戏剧。
进入山西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晋山西戏剧
山西戏剧是中国戏剧之祖,这里流传着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京剧、豫剧、昆曲赛戏、秦腔、二人台、眉户、耍孩儿、罗罗腔、弦腔高平秧歌、大涧道情、上党落子、繁峙秧歌、祁太秧歌、平腔秧歌、目连戏、广灵秧歌、蛤蟆嗡、碓臼沟秧歌、翼城秧歌、扬高戏、乐乐戏、平陆高调、高平清场秧歌、弦儿戏、上党卷戏、长治干板秧歌、上党罗腔、翼城琴剧、拉话戏、曲沃碗碗腔、平陆花鼓戏、芮城拉胡戏、左权小花戏、襄垣秧歌、孝义皮腔、青阳腔、队戏、代县道情、晋北道情、临县道情、太原秧歌、曲剧、洪洞道情、永济道情、上党二簧、汾孝秧歌、朔县秧歌、锣鼓杂戏、壶关秧歌、高跷竹马戏、沁源秧歌、泽州秧歌、介休干调秧歌、线腔、凤台小戏、弦子腔、孝义碗碗腔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山西风味的戏剧,而将这些完整整合在一起的就是在山西博物馆。举个例子,在中国其他地方,扭秧歌属于街头大妈的重金属养生朋克,而在山西,这里有秧歌剧本、秧歌词汇、秧歌舞蹈动作及编排、秧歌剧目等一整套完整的戏曲形式,在看到这一刻的时候会恍然醒悟,原来秧歌的外形已经在中国其他地方开花结果,而它们藏在文化土壤下的根深深根植于山西这片土地中。
山西出土偶俑戏剧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历史的真实记载。比如京剧,其实都是清朝人对于明朝的真实记载。山西则更为复杂,作为自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织的地方,山西的主题却从不是征战,而是和睦相处过日子,是和谐生活的活样本。最明显的体现就各种戏剧的共存,因为这些戏剧的发源不是一个,甚至不是一家,是生活在山西的人们为了迎合山西这种和文化,将自身的戏剧特点结合市场的习性通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表演演化流传至今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山西博物馆不仅忠实地记录了这一个过程,而且还有证据。虽然有俗语“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是因为陕西自古多将相,地下重量级的文物大多在陕西,比如秦始皇兵马俑。但是相比较陕西的贵族气质,山西很清贫,很朴素,地下文物大多是平民老百姓,多了一丝烟火气。比如山西出土杂剧俑,上面至今还保存着彩色的痕迹,将古代人物的气质鲜明表现出来,通过山西博物馆的平台很好的给大家展示出来。
再补充一组山西戏剧的重要性
戏剧教育是世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发源于古希腊,是希腊一直流传到今天的重要基础课程,堪比中国的语文教育。受此影响下,西方教育把戏剧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所谓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戏剧教育。其实现在已经很明显看出来,语数外史政地这些科目,所谓西方民族的学习能力与中华民族的学习能力差着很多,在中国无论哪一个民族的孩子,在这些领域全面超过西方民族不是奢望,而是眼睛能看到的事实。但是作为一种基础课程,中国目前戏剧教育很差,体现在大量的理工科学生培养出来后,很缺乏能够上台演讲、撑住台面、主持活动并且让参与活动的人感到高兴的能力,这其实就是语言表演、舞台表演、表情训练、朗诵练习等多种舞台表演的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确实差距很大,特别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困难主要体现在现场展现力方面,这些内容是中国教育的劣势,却是山西文化的优势。
放大可以看到偶俑都是彩色的山西具有悠久而深远的戏剧表演历史,戏剧应该是山西文化的王牌。可是这个王牌不能仅仅体现在山西博物馆内,而应该在更广泛的平台中,比如山西的基础教育,比如山西小学教育中,是不是要把山西戏剧作为基础课对小学生进行推广。戏剧是一门基础课,不是了解个大概就够了,而且需要实践,所以在基础课中更多的是实践,而不是宣传推广式的介绍。把戏剧推到大众眼前,山西博物馆已经做到了它基础设施的作用,而接下来山西戏剧的发展,则需要山西人自己考虑。
寒言冰语
山西博物馆的好东西很多,比如鸟尊,但是我个人去博物馆不是欣赏值钱的物件,作为普通百姓,对于“值钱”的感受不是很深,因为没见过值钱的东西,但是对于生活能触碰的文化痕迹很有感受,比如戏剧。
山西博物馆大厅山西博物馆的好东西其实应该还有很多,比如唐风晋韵,这个主题对于中国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唐王室发源于山西。其实山西的晋王最早被称作唐,这个文化也可以放到山西博物馆,当然现在这个痕迹在晋祠博物馆,可能是两家博物馆主题不一样。我只是个人认为在山西博物馆不提出这一点有些遗憾。
山西博物馆给我的感觉就是厚重,这是一片具有深深底蕴的文化热土,非深耕者不能理解。从山西博物馆出来,能够感到山西历史的深厚感觉,但是依稀觉得缺少了一些什么。或许是文创?这一点太原博物馆就做得很好,或许是和晋祠博物馆一样,属于几家博物馆分工不同吧。
从外看山西博物馆晋祠博物馆——穿越千年的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