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华戏曲名

专家学者畅谈传承创新守望传统艺术点亮戏剧之光

第十九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华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6日晚在首府落幕。这场演唱会受到广大戏迷朋友好评,也丰富了首府群众的文化生活。演唱会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我市相关专家、学者等,就戏曲传承和创新这一话题,畅谈他们的观点,推动首府戏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青城人民带来更多优秀戏曲节目。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呼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段八旺说,呼和浩特戏剧家协会从年发起举办戏剧名家名段演唱会,旨在通过这种形式,展示戏曲文化魅力,展现各种唱腔演技演唱特长。此次演唱会受邀而来的每一个名家都有一技之长,每一种唱腔都有当地鲜明风格特点。

对于今后如何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段八旺表示,对于我市两大戏种晋剧和二人台的弘扬和发展,一方面提倡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定向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工匠名师授徒,成立呼市艺术专家委员会,培养戏曲专业人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将成立艺术家委员会,专门负责旗县区乌兰牧骑业务指导,辅助培养扶持排练节目,提升演员技能,并把委员会设在呼市戏剧研究会,工作内容包括剧本孵化、剧目生产、演员培养、冬天集训等。同时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继续开展中华名家名段演唱会,还会增加以师带徒内容,突出戏曲传承重要性,提升演职人员职业修养。同时,尽可能调动本土老艺术家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

市文联主席云巧堂说,呼市文联从年开始,连续承办了五届由内蒙古文联主办的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从第四届引入豫剧、秦腔、评剧,发展到本届共12个剧种15位全国戏曲名家同台演出,极大地繁荣了我市的戏曲艺术,也为我市的戏曲爱好者带来了高水平的戏曲盛宴。通过五届戏曲演唱会,传承了中华优秀戏曲文化,也推出了优秀戏曲人才。

就当下戏曲如何传承创新才能解决培育年轻受众群体,使戏曲在创新中得以传承发展,云巧堂认为,目前表演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传统剧目多,创新剧目少。有些剧目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首先,在表演内容上要扎根中华沃土,心系人民,要聚焦时代,激活经典,推陈出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其次,要培育年轻受众群体,推进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优秀剧目。第三,要创新呈现方式,借助网络传播载体,扩大受众,推动戏曲文化传承发展。

内蒙古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新闻写作课教师、内蒙古首个“文华大奖”、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文字撰稿人张世超说,中国的舞台艺术,尤其是戏曲,赓续传统、传扬地域文化的特征十分明显。纵观这台节目,特色鲜明、百花齐放,但又有一个共同的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集体自豪、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和气概的共放光彩。这台演唱会除带来美的享受外,还有更多专业的思考:一是演唱会出场的虽然都是全国大奖获得者,都是新时代曲艺名家,但和前辈名家、大家比,全国家喻户晓的面孔并不多;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刻不容缓。中国戏曲在现代戏主题创作及跨界融合等方面近年有了不少突破,但在领军人才、文学文本、表演形式、推动举措、理论探索等方面仍任重道远。

张世超说,二人台、漫瀚剧等剧种是内蒙古近年来和今后重点推动发展的剧种,这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可以建立地方戏曲传承基地,采取名家工作坊的形式,重点培养地方戏曲的领军人才,成体系培养专业队伍,成体系保护和传承精品;要重点采取加强选题策划、项目化扶持和运作等有效方式,鼓励文艺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积极创作体现时代特征、富有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力作。

此外,建议出台更多激励戏曲和更多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的针对性政策,加大推进名家名段、地方传统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的力度。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记者王中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