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bull戏韵悠长

长治,古称上党、潞州、潞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磅礴壮美的太行山在这里孕育出高亢激越的上党戏曲,奔流不息的漳河水滋养着多姿多彩的长治曲艺。

长治戏曲源远流长,沁县现存北魏石刻依稀可见“百戏”表演内容,唐玄宗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期间把宫廷乐舞搬到潞州,为戏曲播下种子。明末清初,长治地方戏曲孕育、成形、发展、壮大,流布上党及周边省、市。

沁县南涅水石刻(北魏)

长治地区现有明清时期戏台座,遍布城乡各地,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台。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委婉缠绵、忠孝节义的故事都在这里粉墨登场。如今虽历经沧桑,但风采依旧、戏腔绕梁、乡情乡韵不绝。

平顺县九天圣母庙佾舞楼戏台(宋)上党区南宋村玉皇观舞楼献亭(宋)黎城县城隍庙古戏台(明)潞州区潞安府城隍庙戏台(明)襄垣县城隍庙古戏台(明)潞城区潦河头村龙王庙古戏台(清)壶关县盘陀底村古戏台(清)上党区天下都城隍庙古戏台(清)平顺县奥治村龙王庙古戏台(清)屯留区石室村蓬莱宫古戏台(清)壶关县芳岱村三教堂古戏台(清)屯留区寺底村亚岳庙古戏台(清)壶关县真泽宫古戏台(清)屯留区石泉村古戏台(清)襄垣县南里信村建封寺古戏台(清)平顺县北社村三嵕庙古戏台(清)襄垣县太平村灵泽王庙古戏台(清)武乡县会仙观古戏台(清)黎城县程家山村古戏台(清)上党区南宋村玉皇观古戏台(清)

抗战时期,长治戏曲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宣传鼓动作用。

年胜利剧团部分演员

建国初期,长治戏曲团体晋京在怀仁堂给周恩来、朱德、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

年长治专区赴京演出团

年,原文化部统计全国有个剧种,山西35个,长治8个,占山西近四分之一,即: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豫剧、晋剧、襄垣秧歌、武乡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其中,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武乡秧歌、襄垣秧歌、壶关秧歌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长治现有戏曲团体60余个,从业人员近人,剧目丰富,传承有序。

上党梆子,曾有“上党宫调”“大戏”之称。产生于明末清初,兴盛于清中期,高亢激越,大气磅礴,赵树理称“上党梆子、天下第一”。舞台上的杨家将、岳家军众多艺术形象,给长治百姓播下爱国、忠义、诚信的种子。

上党梆子《闯幽州》

上党落子,清道光年间产生,俗称“黎城落子”“上党乐子”,承载着漳河两岸的悠扬,萃取着乡情乡音的韵律,从唱家长里短的三小戏,到演绎文臣武将的袍带戏,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薪火相传,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上党大地民众中散发着恒久魅力。

上党落子《杨七娘》

襄垣秧歌,源于明末清初,由当地岁时节令民间歌舞发展而来,板式丰富,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贴近百姓生活。村村闹社火,人人唱秧歌。

襄垣秧歌《小二黑结婚》

武乡秧歌,起源于光绪三年。浓厚的乡土气息、幽默风趣的语言,活泼明快的表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武乡秧歌《王贵与李香香》

壶关秧歌,也称“干板秧歌”,有上党“小黄梅”之称,初兴于清嘉庆,兴盛于清末民初,一曲“太阳出来一杆杆高,我和嫂嫂打酸枣”传唱不衰。

壶关秧歌《打酸枣》

沁源秧歌,有“沁源小调”“沁源民歌”之称,是太岳山、沁河水孕育出的独特民间小调。

沁源秧歌《小二姐梦梦》

晋剧,流行于沁源一带,委婉动听的唱腔,细腻生动的表演,在山庄窝铺回响。

晋剧《富贵图》

长治因与河南临界,豫剧在长治也广受喜爱。年,一支豫剧团体来到长治,经过近70年的发展,豫剧已融入长治戏曲文化和百姓生活之中。

豫剧《五世请缨》

长治曲艺因其具有历史悠久、曲种多样、大赛不断、活动频繁、人才辈出、群众喜爱等显著优势,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曲艺名城”称号。沁县、上党区、长子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

长治曲艺孕育于两晋,产生于盛唐,成熟于明清,是中国曲艺发祥地之一。在平顺县大云院五代石雕“乐舞图”上可以看到曲艺元素。

全国有多个曲种,长治有29个,占全国近十分之一。“潞安大鼓”“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沁州三弦书”“武乡琴书”,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

潞安大鼓,又称“潞安老调”,最迟在清中叶形成。板式丰富,韵味独特。

潞安大鼓《哦,砂锅》

长子鼓书是传统说唱艺术,宋、元年间产生,曲目丰富,韵味浓郁。

长子鼓书《常回家看看》

襄垣鼓书,又称鼓儿词、襄垣调。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晋东南、晋中地区。板式齐全,形式别致,乡土气息浓厚。

襄垣鼓书《反菜园》

武乡琴书,又称鼙(pí)儿腔、武乡鼓书等,已有多年历史。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板式多样,乡土气息浓厚,有“七十二哼哼”之称。

武乡琴书《杨七郎搬兵》

沁州三弦书,又名“老州调”,明末清初已具规模,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等地。

新时代,长治戏曲、曲艺新剧目、曲目不断,其中红色、廉政、法治、脱贫攻坚、本土题材剧目30余部,复排、移植优秀传统剧目70余部。获国家级奖项40个、省级奖项近20个。

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举办了十届,长治先后承办了五届。“沁州书会”是中国第二大书会。每逢书会,全国各地说唱艺人齐聚,各展技艺。

戏曲、曲艺,已融入长治百姓生活之中。春祭秋报,岁时节令,红白喜事,逢会赶集……唱念做打舞,演绎人间百事;宫商角徵羽,谱写百姓情愫。

秧歌拜年祭祀献戏赶集唱戏搭台演出说书贺寿戏曲惠民上党梆子《汉阳堂》晋京演出上党落子《灵堂计》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沁州三弦书《歌声飞出刘家坪》赴北京演出长子鼓书《大嫂》赴深圳演出上党落子名家傅永亮携帽翅功、髯口功赴法国、韩国交流演出。长子鼓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引红携《小两口回娘家》赴法国演出。

戏曲和曲艺是一股浓浓的乡愁,每当想起这悠长的戏韵,无论你在天涯还是海角,都能找到回家的路……(来源: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张文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