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凝香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戏是个苦行当,之所以苦,是由于戏班常年流离颠沛居无定所,每日还要五更晨练,日落“鞭”下学艺。因为,当时戏子大都没文化,台词必须死记硬背,师傅面授三遍不过必有教鞭相加,这种教戏的方式,梨园行称做“打戏”,挨打还不能哭是梨园行潜规则,有不“打”不成器之说。而这些师傅也并非不近人情,他们从小也是在戏班打出来的,这是行规。旧时,艺人把师徒关系看得很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大凡师傅把平生绝学传与谁,谁就要为师傅养老送终。因为,封建社会戏子是下九流不能入祖茔,也没妻室,老了只有客死他乡。然而,这份凄楚却随着中路梆子落籍井陉,而悄然改变。
井陉地处燕晋通衢,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且东西商贸交流多元文化融合,井陉方言在潜移默化中脱离地方语种,进入官话时代,这既是封建时代井陉语言文化文明的标志,也是千年县治文化极富开放、包容魅力所在。就拿戏子社会地位讲,在井陉不是下九流,而是名播一方的才俊。这种超越封建伦理的人文理念,包容和养育了这个来自三晋的剧种,并经过一番扮靓,融入了自己的骨血。
史料记载:中路梆子戏在井陉盛行,引发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浓厚的兴趣。光绪年间,民间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承班形式。如:财主富商个人承班,艺人承班,大家族承班,民间花会制承班等。另外,官商做戏班的后台,商家富户捐戏装、捐乐器、修建戏房院屡见不鲜,导致戏剧班社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光绪十年后,山西中路梆子迎来第二个昌盛期。在此阶段由于戏班长期所处地域关系,以及吸收民间艺术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三大流派。即: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井陉流派从属后者,是由于东四处的平定、昔阳、盂县都与井陉山水相连,语音相近,戏路同源。
相传:清末民初,中路梆子戏井陉本土化舞台艺术水准达到顶峰。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等,具有相当造诣。尤其是乱弹的板路丰富,分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七种,每种板路又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又分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腔儿有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和使用呼吸气的方法从喉咙里发出的“二音子”或鸣腔等,这些腔儿常纳入板路中使用,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易于吐字清楚,行腔圆润。唱功上,两角以上对唱,如《忠报国》中大花脸(徐延昭)、须生(杨波)、正旦(李艳妃)的对唱;《打金枝》中须生(唐肃宗)、正旦(皇后)、小旦(公主)的对唱等,表情达意,由缓而促,戏份“唱”有板有眼;“念”拟扬顿挫;“做”动作韵律鲜明;“打”个性化的锣鼓交响乐。“唱、念、做、打”是戏剧的血肉,“锣鼓经”则是戏剧的骨骼。锣鼓既可渲染磅礴气势,又能烘托演员表演,这种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转动、眼皮开阖、手指颤抖。
据《晋剧文史》显示,上世纪二十年代,山西中路梆子发展史上最辉煌时期。此时,中路梆子班社林立,优伶济济,形成横跨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五个省区的大型剧种。尤其以丁巧云、丁果仙为代表的一批坤伶相继出现于舞台,并以俏丽的扮相和柔美的声腔,轰动剧坛,观者如潮。加之,擅长武打艺人来晋搭班,其真刀真枪的武功戏为剧种大为增色外,各个班社还推陈出新,在“唱、做、念、打”演技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等,都令人叹为观止拍手叫绝,形成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
史称,得益于中路梆子盛期优势,井陉戏班同期拥有量也创下历史新高,县内大小戏班遍布城乡,平均三五个村一个戏班,是晋冀结合部有名的“戏剧之乡”,而本土知名戏班的须生、正旦、大花脸“三大门”和小生、小旦、小花脸“三小门”专工戏已颇具实力。须生的唱功戏有《渭水河》、《大报仇》、《困铜台》、《斩子》、《芦花》。功架戏有《出棠邑》、《临潼山》、《三劈关》;正旦唱功戏有《白蛇传》、《假金牌》、《乾坤带》、《骂殿》、《教子》;大花脸唱功戏有《明公断》、《九江口》、《沙陀国》。功架戏有《海神庙》、《打渔杀家》、《玉虎坠》、《取洛阳》。武功戏有《战宛城》、《白水滩》;小生唱功戏有《告御状》、《双罗衫》、《火焰驹》、《忠义侠》。功架戏有《长坂坡》、《伐子都》;小旦做功戏有《梵王宫》、《百花亭》。功架戏有《凤台关》、《游西湖》、《破洪州》、《双锁山》等。
史料记载,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大部分知名艺人健在,如:微水的张黑狗、刘栓来、张双义;乏驴岭的李春山;核桃园的韩栓州、韩四林、吴六子;障城沟的“狗不里”、张怀礼、吕润金、梁少山;王邦沟的王莽三、红小;测渔沟的苏太、二丑、来元黑;台头沟的吴玉小、小不里、栾致、栾考堂、陈和和;常坪的栾牙狗、栾福义;贵泉的董拴柱、董丑和;横涧村的“六六旦”(聂中元);头泉村的“一张画”(梁来祥)、“白灵红”(四和尚);金柱村的“老廷宝”等,仍在活跃在台前幕后,起着承上启下传帮带重要作用。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回荆州》、《打金枝》、《芦花河》、《二进宫》、《桑园会》、《铡美案》、《高平关》、《佘塘关》、《汴梁图》、《双锁山》、《回并州》、《麒麟山》、《杀狗》、《牧羊卷》、《五圣宫》、《铁笼山》、《渭水河》、《全家福》、《六月雪》、《三世修》、《断桥》、《摔宝衣》、《斩黄袍》、《金水桥》、《胡迪骂闫》、《窦娥冤》、《走雪山》、《算粮登殿》等,约二百余本、回、出。可谓文武俱佳,行行有角有绝活。
此外,在井陉力挺中路梆子的还有,遍布城乡的票儿班、自乐班。这些班底是由商人、农民、私垫先生等自发聚集的娱乐组织,参加者艺高的称票友,他们大多是业余农闲聚在一块,自拉自唱,与邻里街坊共同分享山西梆子的乐趣。其次,是富户人家利用歇班机会,将名艺人以及志同道合之人请到家中一边串唱、娱乐,一边讨教剧本、曲调,或表演招式等,这种由富人同道组成的自乐班,也为推广中路梆子起到积极作用。只可惜,这种梆腔争奇斗艳,琴弦余音绕梁意境红火了十余年,便穷途末路了。
史料记载:公元年至年,华北大旱,田地绝收,饥民遍野震惊全国,这也是载入史册的“民国九年华北大旱灾”。井陉作为重灾区,绝大多数戏班被迫停演艺人失散,就连曾解囊资助戏班的财主富商也停止了接济。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又遭顶头风。年至年,直奉战事,兵祸连连,民不聊生。年大旱,粮食绝收……。天灾人祸接踵而来,不仅给饥寒交迫的民众雪上加霜,还直接导致戏剧艺人生计中断,流落他乡,有的甚至困饿而死。年后,部分戏班才略有起色。然而,谁也没料到,更大的灾难紧随而来。年“芦沟桥事变”开启了国人八年亡国奴灾难深重岁月。在这八年之中,日寇将井陉重兵围困,以铁路为界南北分割。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中路梆子戏剧艺人有的惨遭杀害,有的因病饿死街头,有的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只有极少数艺人逃到了解放区。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日寇侵略让正宗中路梆子戏在井陉上百年传承横遭重创……。漫漫长夜声声哀歌,国人命运谁主沉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团大战,极大地振奋了全民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八年舍身忘死英勇抗战,八年艰苦卓绝武装斗争,终于驱逐倭寇,井陉百年山西梆子戏劫后余生。
井陉电视台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