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兆麟(-),乳名根子,艺名根根红,祖籍山西省文水县伯鱼村,从他青年时期起,拦家迁移阳泉市盂县清城村安家落户。
马兆鳞七岁时父死母嫁,无人依养,整天信步城乡,串走百家,成了沿街乞讨的叫花子,无人管束的流浪儿。他生性伶巧、爱唱,慢慢学会了说快板、唱莲花落的本领,凭着这些“能耐”,在街头巷尾打竹板唱小曲,招来行人,要上几文,混在介休一带,小根根街头卖唱,颇受人们欢迎,而且名声越来越大。后来被同盛圆戏班花脸演员大麻黑收为徒弟。
从此,年仅九岁的马兆麟迈进了梨园的门槛。他开始学唱“丑”角,努力学习肯下功夫,一经登台演出,便博得观众的喝彩,深得师傅和同行的赞许。四年之后,他到二锦梨园(太谷)立志改学“须生”。二锦梨园在祁县、太谷一带颇有名气,行当齐全。他拜姓马的老艺人为师,专攻须生。在这里学了四年,演出了不少须生戏。由于他唱戏字正腔圆,做功独到,熔晋剧须生优点于一炉,表演中别具一格,很受观众的赏识,班主的欢迎。出科不久,便被福义园戏班请去。
由于他的演、唱、做、打技艺出众,给福义园戏班增添了许多光彩,他的名气也盛极一时,成了晋剧剧坛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就在这时,因夜宿破屋下雨倒塌,胸部被压而波及喉部使正在变声期的嗓子彻底坏了。伤好后,他决心在“手、走、抖、扭”等做功上大练功夫,经常偷看偷学那些名演员的招式、板眼等妙处,终于在做功、架势、板眼,念功上,又练出了超群的表演艺术。
年,刚刚二十岁的马兆麟,来到盂县入了瑞梨园戏班。瑞梨园的东家是县衙门里快班张承德,人们把瑞梨园叫“快班”。此后的近二十年中,他在盂县娶了妻子,认回改嫁的母亲;置了房院定居于清城镇,并以盂县为轴心在周围县市和农村大显艺术身手,赢得了晋东一带群众的赞赏。特别在盂县城乡,说起“根根红”来妇孺皆知,无不交口称赞在这近二十年里,马兆麟还带出了他的大女马福仙(艺名十七生)、次女马玉仙、侄女马秋仙等一代剧坛新秀。特别是被群众称为“小果只”的马秋仙,在晋剧剧坛名气颇大。她的表演技艺是和马兆麟的悉心栽培分不开。
五台古城墙年,马兆麟带着他的徒弟们到太原新华剧院与晋剧名流丁果仙、乔国瑞、郭凤英、筱金枝、梁小云等同台演出了许多剧目,从而吸收了丁果仙不少技艺,丰富了自己。年以后,马兆麟先后到阳泉、张家口、北京等地进行了多次演出。在北京三晋剧园曾和王玉山(艺名水上漂)、牛桂英、筱桂桃等名演员同台演出过很多场次,名气渐大。此间,他的徒子、徒孙越来越多,有的已经闻名三晋。
五台籍名角水上漂的冬,马兆麟回到了解放后的太原,进入人民剧社边演出边整理自己演过的剧目,决心把晋剧宝贵遗产保留下来,传授下去。
年,马兆麟同其他演员一道参加了全国戏剧会演,荣幸地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年,年逾古稀的马兆麟回到阔别多年的盂县,为盂县晋剧班娃娃们作了多次教练和亲自扮演示范,耐心地指导学员们的手、走、抖等各个做功动作,使学员们得益不浅。此间,他还特地回到故居清城南沟一带重新登台,为村民们演出了《甘露寺》等许多剧目,表示对故乡人民的感谢。
年,在山西省第四次文艺代表大会上,马兆麟被选为省文联委员和省剧协理事。
八十高龄的马兆麟,噙着充满激动的泪花,把他用心血整理成的七十多个行将失传的历史剧目,奉献给大会,为祖国为晋剧贡献了可贵的文化财富。(根据存档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