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似道的奸相形象会深入人心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贾似道的人生(十二)为什么贾似道的“奸相”形象会深入人心

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带家人游西湖时,小妾李慧娘看到书生裴禹长得一表人才,忍不住夸了句。贾似道因此怀恨在心,回到家后直接将李慧娘杀死。又将裴禹骗入相府,关在书房内。李慧娘的鬼魂跑来跟小裴幽会,并在贾府家将准备刺杀小裴时将他救出。然后当堂怒斥贾似道,使冤情得以申张。

贾似道与李慧娘

这是戏曲《李慧娘》中所描绘的一个凄婉的人鬼情故事。奸相、受压迫的小女子、招人喜欢的书生,正反面的人物形象都极为鲜明,故事曲折感人,极为符合大众扬善惩恶的趣味。

因此在年,根据孟超改编后的昆剧《李慧娘》一上演,就获得巨大成功。河北梆子、京韵大鼓、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晋剧、吕剧、滦州影戏,几乎全国的地方戏曲都开始上演《李慧娘》。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拍出了京剧电影《李慧娘》。

《李慧娘》在全国的风靡,使荒淫无耻、穷凶极恶的“奸相”贾似道从此深入人心。

戏曲舞台上的贾似道

孟超的《李慧娘》是根据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并结合清乾嘉年间的《红梅阁》进行改篇,相对原作有所删减。周朝俊为明万历年间人,其《红梅记》取材于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绿衣人传》:贾似道的两个奴仆因有私情被赐死后,男的转生为书生吴源,女的变成鬼魂绿衣人。他们继续相爱,直至绿衣人魂飞魄散。

在戏曲艺术中,除了《红梅记》,表现人鬼生死相恋的剧目还有汤显祖的《牡丹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汪道昆的《洛水悲》等。

这种“人鬼情”的题材一向被憧憬自由恋爱的人们所喜欢。此生无法相聚,那就争取来生,既使化身鬼魂,依旧生死不离。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感,需要用另一种超现实的手段来实现与宣泄。因此,表现人鬼恋的戏曲,极易获得观众的同情与共鸣。

川剧《红梅记》

但是,无论是哪个人鬼恋的戏曲,其前提都是超现实的背景设置,其塑造的人物自然也是以虚构为主。李慧娘,同样是一个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虚构人物。

与李慧娘相关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宋话本《金彦游春同会娘》之中:书生金彦与好友何俞出城游玩,在王太尉锦庄,遇见李会娘。第二年再去寻找时才知其是鬼魂。

而“李慧娘被惨杀”这一故事原型,则源于宋末元初刘一清的笔记小说《钱塘遗事》之“贾相之虐”的游湖杀妾:贾似道居西湖之上,守倚楼望湖,诸姬皆从。适有二人道妆羽扇,乘小舟由湖登岸,一姬曰:美哉二少年!似道曰:尔愿事之,当令纳聘。姬笑而无言。逾时,令人持一盒,唤诸姬至前,曰:适为某姬受聘。启视之,则姬之头也,诸姬皆战栗。

宋代是笔记创作的高峰期,宋人笔记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作者往往会在书里记录一些根据主观臆测而得来的资料。这些资料由于受到作者自身立场的影响,往往会刻意地歪曲事实。从创作手法上说,这种笔记更接近于“故事汇”,其中的许多事迹是经不起推敲的。

《钱塘遗事》就是这样的一本笔记体著作,内中记载的许多事情同样源于道听途说。由于宋亡后元朝政府的有意抹改,使宋末的一些史料严重匮乏。无论是史学研究者还是历史人物的戏曲创作者,都将诸如《钱塘遗事》的一类笔记作为史料来参考,因而对这一段历史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戏曲毕竟不是历史,这只是一种借助于历史某些事件以表现剧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方式,因此戏曲无须对历史负责。

在没有媒体的时代,戏曲与小说无疑就是民间最强大的宣传机器。许多民众会将这两种艺术创作当作历史的真实来看待,这一现象直到建国初期依然一直存在。

比如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为了完美地在舞台上塑造出生动的形象,戏曲则是直接采用脸谱化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打金砖》中的昏君刘秀,《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扫松下书》的蔡伯喈。再比如陈世美、包拯、杨家将、岳家军、海瑞、曹操等面目全非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通过戏曲被重新塑造并赋予典型的脸谱特征,即好人就是完美无暇,坏人则是烂到骨头而遗臭万年。

京剧中的贾似道

慢慢地,这种被塑造出来或者说改造之后的历史人物形象虽然在悄然中变味,而大众却已经不会去关心原来的历史了。贾似道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个宋末的宰相之所以被中国大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奸相”,戏曲《李慧娘》最少占据了近半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27.html